1255再鑄鼎

第39章 基層的擴張(1/3)

    1256年,十月十二,城陽區。

    “啊哦呃,一嗚籲……”

    白沙河以南的一個村子裏,朗朗的童聲從一間寬敞的屋子裏麵傳出來。

    當初東海商社與即墨官府達成的協議成功地得到了執行,即墨縣墨水河以南的區域被悄悄劃給東海商社管理,統合部把這一片命名為城陽區,也就是(即墨)城(南)陽的意思。

    今年收秋稅時,畢慶春忍痛派了手下負責城南一片的稅吏,帶著東海商社派出的管理人員,挨個去墨水河以南的村子通知收稅的人換了。村民們對這種事倒也習以為常,沒太奇怪,輕鬆地就接受了這一事實。

    根據東海商社前一陣子的調查,城陽區有十多個大村落,兩千餘戶居民,人口數差不多有一萬多。其中,大部分村子都在墨水河以南、嶗山以北的區域,後世繁華的青島市區人煙很少。不過,商社雖然獲得了即墨官府讓渡的管理權,但實際上隻是取得了收稅權,並沒有管轄權,是沒法充分利用這些人力的。

    金亡後,官府職能衰退,這片區域登記在冊的居民不過幾百戶,比實際上要少不少。但程知縣他們自然不會乖乖按這樣的數據收稅,既然人丁難以統計,他們幹脆把所有稅收都攤到了田賦中,按田地質量征收定額稅。

    耕地沒法藏起來,因此之前的稅吏們在城陽區統計出了四萬多畝的應納稅土地。一般來,普通地塊每畝收兩鬥,沿河地塊收三鬥,水田收四鬥。(鬥是容積單位,十鬥等於一石,一石也就是120斤。這單位製真蛋疼)。這個比例差不多是十稅二,要比宋金時期的正稅高得多。但後者往往還在正稅之外有許多加耗攤派,執行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為外壤的地方,什麽稅吏吃拿卡要、淋尖踢斛,還有跟大戶串通吃裏扒外啦,一堆齷齪事。實際上農民的負擔不會低多少,隻不過到不了朝廷手裏罷了。當然也不是即墨縣的稅吏就清白了,隻不過上麵有人直接盯著,下手沒那麽黑而已。

    這個稅製太粗糙,將來肯定是要改革的,但現在東海商社為了平穩過渡,大致上仍然延續了過去的方案。對於自耕農,依然按舊例實收,對於之前包稅的大戶,也繼續讓他們自行收稅,盡量不多做變化,以免刺激他們。就這樣,總共也收到了八千多石的糧食,幾乎相當於東海商社一年的財政收入了,令人不得不感歎,還是坐地收錢賺得快啊。

    按照之前的協議,這些稅收是應該給即墨官府一部分的,不過到嘴的肥肉哪能這麽容易吐出來?於是商務部就拿了一批非金屬組實驗過程中做出來的玻璃器具去抵賬了。其中大多數都綠油油的,加工也比較粗糙,還有不少氣泡,不過仔細挑挑還是有幾件看上去不錯的。畢慶春交給手下的南貨鋪去估了估價,居然覺得還挺合算的,又派人來問能不能合作賣玻璃。商務組覺得是個好計劃,又開始籌劃起來,不過這是後話了。

    同時,東海商社沿用在東海地區的成功經驗,在征收秋稅的時候推行起了義務教育。不過城陽區人口分布太廣,師資力量不夠,隻能暫時搞個巡回學校,每個村子教幾。因此這些裏,普通的村子裏麵也有了稚童的讀書聲。

    下一階段,文化部準備在白沙河北岸和嶗山西北麓的惜福鎮建設兩所學,把附近的適齡兒童都收集起來,從孩子開始對外擴張影響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