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37章 渤海沿岸(1/2)

    第一艦隊返回登州之後,又繼續向西探索。進入萊州灣之後,航線驟然繁忙起來。

    自萊州城以西,濰州、益都、濟南等大城附近皆有內河與渤海相連。這時代農業灌溉係統遠不如後世發達,沒法從水係中大量抽水,河流水量要充沛得多,使得航運業有存在基礎,往來商船絡繹不絕,進一步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繁榮。

    萊州城位於萊州灣東側,背靠大澤山脈,控扼住通向登州的狹窄走廊,地理位置險要,是膠東地區有數的大城之一。不過第一艦隊在這裏沒有什麽好買賣的,停了幾就拔錨了。

    向西前進,遇到的第一條大河是膠水,這條河發源自半島南部,向北一直流入萊州灣。所謂膠東膠西的分界,就是這條河了。

    如果沿膠水河上溯,可以抵達膠州的高密縣,然後再通過一段不長的陸路就能走去膠西縣了。膠西縣交易的南北貨物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這條水陸聯閱商路運輸的。

    膠水河以西不遠處有另一條大河濰水,再往西又有一條緊鄰著的白狼河,通過此河可進入濰州的州治北海城。此河通行能力不太強,商船不多,但濰州境內是一大片大好平原,農業極為發達,是當前山東地區最大的糧倉之一。

    濰州再往西就是益都府了,也就是後世的青州,不過現在的益都可比以後的青州牛多了。這裏從金朝時期開始就是山東的核心地帶,周邊農業發達、人口稠密,西有泰山山脈,盛產煤鐵,東有彌水通往渤海,商業發達,同時又易守難攻,是戰略險地。難怪李璮以此為根據地,能成為山東霸主。

    不過第一艦隊在益都的體驗不是很好,稅吏見這兩艘船是第一次來,不由分便要抽三成的實物稅,他們隻好連船都不下就走人了。聽商社的新勞工裏也有不堪重稅逃荒的益都府人,看來李家在益都征斂得不輕啊。

    接下去,他們又前往了濱州,經由簇進入浩蕩的濟水。

    黃河現在奪淮入海,後世巨大的黃河三角洲在此時還不存在,濱州是真正的濱海之州,地處濟水入海口,商貿發達,韓鬆眼前一亮,認定這裏是個好地方。

    金末,黃河多次改道,最近一次是在明昌五年(1194),陽武縣黃河故道決堤,河水東流,一直匯入彼時已經幹涸的梁山泊,讓這個傳奇大湖再度複活。經梁山泊緩衝後,黃河又分為南北兩支。其中南支為南清河,向南與泗水匯合,大致流域位於後世的濟寧-微山湖一線,從徐州-邳州一直匯入淮河入海。北支為北清河,向北經東平-濟南-濱州一直入海,也就是現在的濟水,流域與後世黃河山東段近似。

    這個狀況,要一直到後世的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才因為黃河的再次決堤而改變。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裏,黃河流域在山東區域的水情可謂曆史最佳時期。

    過去,黃河流域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泥沙的淤積,一段不錯的航道往往過幾年就不能用了,必須時常清淤才校而現在有梁山泊作為緩衝,泥沙大量沉積到湖底,之後再分流到南北清河中就很少有淤積了,因而使得這兩條河水深充足,常年可通校

    同時,南北清河分流,又形成了一條絕佳的溝通南北的水路,促進了沿岸商貿的繁榮,也造就了東平和濟南兩個極為富裕的大城。這條航路的交通條件甚至比後來的大運河還要強,隻是可惜現在南北方歸屬不同的政權,這條黃金水路未能發揮最大效用。

    等到後來,黃河再次改道,這個史上最佳的體係便消失了,黃河再度恢複成了多災多難的模樣,元朝政府也不得不開鑿大運河以溝通南北。

    不過那是未來的事,就現在來,這條水係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韓鬆他們所見,濟水河麵寬闊,來往商船絡繹不絕,甚至在濱州城附近都堵船了。

    溯濟水向西南航行,等到了泰山北麓,便能看見聞名下的濟南府了。此時的濟南府良田縱橫、商貿發達,已經完全看不出幾十年前的戰亂痕跡了。城西濟水某條支流處有一大片造船廠,看得韓鬆直流口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