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32章 戰後發展(1/3)

    1256年,七月十九,平原新村。

    東海商社把半島區和闊馬區之間的廣闊平原地帶稱為平原區,在這裏的中央建設了平原新村,作為勞工的居住區。

    平原新村南邊有一條不算的河流自西向東流過,按後世地圖看應該叫土寨河。這條河溝通了東海關與海岸,同時南北又有一條陸路連接了半島區和闊馬區,平原新村正處在這一水一陸兩條要道的交叉地帶,可謂平原區的核心要地。

    土寨河在平原新村附近有一座石橋,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不過依然很堅固,附近仔細找找也能發現曾經有人住過的痕跡,大概這裏也曾經是人煙繁盛之地,不過在金朝末年以來的戰亂和匪亂中荒廢了。

    新村附近已經開墾出了一大片耕地,遠處的荒地上還能看到有十幾匹牛、馬、驢等牲畜,還有一群羊。

    居住區裏,一陣嗩呐聲響過,勞工們紛紛出來列隊,在工頭的帶領下,排成還算整齊的隊列,喊著號子,分頭向各處上工去了。

    與之對比的是,東海關方向又過來二十幾人,隊列亂糟糟的,一看就是新勞工。這些新勞工到達平原新村後,就由幾個等在這裏的老員工領著,分別前往不同的宿舍。

    “喏,你們兩個以後就住這張床了,一上一下。”203的舍長孫慶領著兩個新勞工走進宿舍,指著一張上下床對他們。

    然後他又搬過兩個木箱子過來,摸出兩把鑰匙,分別遞給他們。箱子是東海自產的,上麵的鎖是在即墨買的,保密性不高,也就湊合著用。“張進,這是你的。李平,這是你的。以後自己的東西都放裏麵,對了,要是後來賺了工錢,覺得放裏麵不放心,也可以先寄在東家那裏,等用錢的時候再去取。”

    建設部在這裏建了一大片勞工宿舍,每間宿舍密密麻麻放了十張上下床,住宿條件簡直令人發指。不過對於之前還在顛沛流離的流民們來,有個屋頂就不錯了。

    新來的張進和李平摸著堅實的磚牆和木板床,把自己剛領的陶碗和木勺放進木箱,心裏感覺踏實了許多。

    住房短缺無論在什麽時代都是個問題,現在建設部占用了二百多人力,每不停燒磚燒水泥蓋房子,以至於有些人戲稱東海商社的GDP完全是靠房地產拉動的,但這也隻能勉強趕上需求,目前隻蓋了一些辦公室和勞工宿舍,連股東們的住處都還沒蓋,到現在他們都一直住在東海102上。

    不過商務部的確在認真考慮房地產開發的可能了!

    現在東海商社勞工數量已經逼近一千大關,隨著商社財政狀況的改善和客觀因素的逼迫,各部門已經開始給資深勞工開工資了。

    這倒不是股東們良心發現了,而是現實需求所迫。

    的確,當初招募流民的時候給他們開的薪水很低,勞工剛進來的時候因為害怕失去難得的工作機會積極性也很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工們處境穩定下來,發現幹多幹少都一個樣的時候,工作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於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各用工部門或多或少提出了激勵政策。農業組記起了工分,可以拿公分換糧或者日用品;伐木組、采石組、燒炭組等等都是按工作量發銅錢;工業部製定了一個技工等級製度,給工匠們按級別發薪水,幹出了成績還有額外獎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