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24章 嶗山道士(1/3)

    ……

    “整個地就像雞蛋一樣,是蛋清,地是蛋黃,地皆是圓球,包著地,不斷回轉。”

    一處大廳,海洋部的王聞之站在前麵,搖頭晃腦了這麽一句。

    下麵或坐或站有幾個道士,旁邊還有兩個穿長衫的年輕書生,聽了都沒什麽反應,這是最基礎的渾,沒什麽稀奇的。

    王聞之見他們麵無表情,決定拋點猛料,又接著:“而有九重,其一曰太陰,其二曰水星,其三曰金星,其四曰太陽,其五曰熒惑,其六曰歲星,其七曰填星,其八曰列宿,其九曰恒星。”

    聽了這一番話,台下諸人紛紛覺得新鮮,直起身子來。

    “每一周,恒星自東向西旋轉一周,萬古不易,所以叫恒星。

    在恒星帶動之下,其餘八重也旋轉一周,但各重速度不一,各自又有偏移,所以形成了各種星象。

    太陰旋轉最快,每二十九日半歸位,也就是一月。

    太陽每偏移稍一些,每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歸位,這就是一年。

    其餘各重,每日偏移或多或少,短者數年可歸位,長者則需數百年,如果每繪製星圖,就能發現諸星於圖上不斷運動,所以叫行星。”

    一席話畢,王聞之停了下來,作高深狀,觀察聽眾的反應。

    這些道士整沒事,對星象頗有研究,這一段話與他們之前掌握的知識相互印證,一下子就把之前雜亂無趣的文知識串聯起來,他們果然覺得好有道理,對王聞之的態度瞬間恭敬起來。

    王聞之見狀微微一笑,又故弄玄虛起來:“但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地上人坐地觀,便以為九重皆是繞地而轉,但若有上人看地上人,又怎知這大地不是繞而轉呢?”

    聽眾們一下子就被這種樸素的辯證哲學思想戳中了G點,馬上納頭便拜口稱受教了,然後興奮地拉著王聞之討論起來,各種奇怪的想法讓他招架不迭,看得旁邊的王泊棠和李成差點笑出來。

    這裏是嶗山上的一處道觀,嗯,此時稱呼“嶗山”似乎不太合時宜。

    嶗山是膠東東南沿海的一處山脈,是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但不是一開始就叫這個名字。

    此山古稱“勞山”,法有二,一是此山險峻,攀登勞累,故曰勞山,二是秦始皇登此山時征發民夫,勞民傷財,故曰勞山,反正都不是什麽好名字。

    後來又演變成“牢山”,這個法一直沿用到元末,取義於“牢星”,古代星象學認為上的牢星與地上的牢山相對,所以槳牢山”。也正是因為此山在星象學上的重要意義,所以山上的居民(主要是道士),頗有些研究文學的傳統。

    這時代又有了一個新名字,即“鼇山”。這個名字是丘處機取的,他當年來牢山遊曆,可能是聽本地人介紹時聽岔了,也可能是覺得牢山背山向海有巨鼇之勢,所以取名“鼇山”。這個名字不常用,後世演變為專指嶗山向北伸出的那一段山脈的名字,但此時山上的道士們都是這麽稱呼的,畢竟是長春真人起的名字,不敢不用。

    而“嶗山”這個名字則是明朝之後才逐漸確定下來的,此時本地人稱牢山,道士們稱鼇山,隻有東海商社的股東們按習慣稱嶗山。不過隻要不寫成字,口語叫起來都差不多,沒人會在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