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六八七章 以死謝罪(2/2)

    再如,將下的海水注入一根毫毛之孔,大海的本來麵目並不會改變,海中的魚鱉、龍王、鬼神等等,也不知覺自己到了什麽地方,海裏的眾生並不受到煩擾。

    從維摩詰講述的這一段話,我們可以明白佛經中所“毛吞大海,芥納須彌”的意思了。

    這兩個比喻從常理來看,是違背常識難以通的,但從佛教的角度看,又蘊涵著玄奧的哲理,引人進行充滿想象力的種種參悟。

    明代學佛風氣很盛。

    尤其是參悟禪理,猶如智力遊戲,在明代中後期流行全國。

    “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這兩個比喻也成為了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

    比如明嘉靖年間吳承恩寫的神怪《西遊記》就使用過“毛吞大海”的典故。

    《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裏,作者開篇先來了一闕禪味十足的詞《蘇武慢·試問禪關》。

    這首詞裏使用了許多佛教典故,其中與本文話題有關的是“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這一句。

    此句譯成現代話大意是:一根毫毛能吞下汪洋大海,一粒芥子能容納須彌高山,覺悟的僧人在微笑。

    這的就是參禪開悟後達到的一種境界。

    《西遊記》等通俗文藝作品的傳世,對佛教起推波助瀾作用,使“毛吞大海,芥納須彌”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

    而佛教文化的興盛,又影響到瓷器產生相應的紋樣。

    從瓷畫構圖看,“毛吞大海”似乎找到一種比較好的表現方式:一圈浪花表示無邊的大海;

    中間一點表示毫毛(值得注意的是毫毛大多中空);

    浪花向著中心那一點,表示這是大海正在湧入毫毛那一刻的場景。

    構圖很簡單,但真是相當貼切!

    這幅圖讓明朝人牢牢記住“毛吞大海”這個佛教典故,有助於提高大家的禪修水平。

    這樣的件青花瓷,其實是很難得的,雖然屬於晚明青花,而不是珍貴之極的元青花,但因為品相出眾,而且圖案頗為奧妙。

    價值嘛,十多萬人民幣還是有的,不過跟辛巴給張元的那幾件古董相比,就顯得稍微有點掉價了。

    “這個,瓦希迪老板,可能你喪母,心情不好,這報酬的事兒,咱們還是改日再吧。”

    張元放下了青花碗道。

    盡管這青花碗不錯,但卻達不到他的要求。

    他是不可能做虧本生意的。

    這一次與那蛇精戰鬥,可是損耗了他不少的地氣,無論如何,都得從瓦希迪這裏賺來。

    既然瓦希迪現在心情不好,不願意拿出好東西給他,那他就改日再來登門便是。

    “張老板誤會了,我對中國古董,實在是一竅不通啊,要不然您看我這書房裏有什麽東西能夠讓您入眼的,隨便拿上一件就是?”

    瓦希迪可不敢得罪張元。

    萬一張元把那蛇精放了又出來禍害他,那他還要不要繼續活下去了?

    他雖然死了母親,也算是罪有應得,可他的妻子和孩子是無辜的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