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四二零章 一代硯師(2/2)

    麻子硯坑位於肇城外0裏,坑洞狹長彎曲,幽暗潮濕。

    采石工們躬腰鑿石,揮汗如雨。

    李鏗精瘦的身子骨,拉著上百斤重的硯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

    冷月如鉤,爛柯山被黑夜吞噬。

    師傅們如雷鼾聲和羚羊峽輪船汽笛的悲鳴,不絕於耳。

    李鏗每晚都加班,替師傅們磨利幾十把鋼鑿,以備次日使用。

    忙完回到工棚裏,一燈如豆,展卷苦讀,文地理、曆史人文、工藝美術……他都如饑似渴地學習。

    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數九寒,北風襲骨。

    周大人少年時的述誌詩,成了他在逆境奮進的勵誌名言。

    也是他十多年後第一次創作國禮,獲得靈感突破的契機。”

    “這個人的經曆也的確是坎坷,唉,當年那個時代,真得是讓人有些唏噓啊。”

    蕭峰銳歎了口氣。

    他並未經曆過那個時代,不過祖輩上是經曆過的。

    那是一個複雜的時代,不可能簡單好或者壞。

    “後來呢?”

    女孩子總是會有些同情心,對於李鏗後來的發展,自然非常關切。

    “經曆磨難,許多人可能見不到彩虹,不過李鏗是幸運的,他後來投師學藝,吹盡黃沙始見金!

    一年後,李鏗進入肇城市工藝廠,被肇城端硯界領軍人物羅星培收作徒弟。

    在三年學徒期裏,李鏗給硯石鑿大坯、平底、圍石、做花、打磨、拋光……羅星培教他使用不同的刀具,

    作深刀、淺刀、斜刀、細刻、線刻、縷空、通雕等技法。

    李鏗第一次在硯石上設計的《丹鳳朝陽》圖案,興高采烈地拿給師傅看,卻換回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

    羅星培指出應修改之處,並用劉禹錫的《浪淘沙》“千淘萬漉皆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來勉勵他。

    於是,李鏗牢記師傅的諄諄教誨,想起詩中淘金女的艱辛,他熬夜設計,反複琢磨造型與布局藝術。

    1971年,李鏗被派到廣省工藝美術培訓班脫產學習個月,其藝術素養得到了提升。

    李雄才的學生畫家李國華,時任肇城工藝廠的廠長。

    李雄才經常來廠裏給工人講課。

    李鏗憑著父親與李雄才是昔日同事的關係,深得李雄才的教誨。

    端硯製作要‘因石構圖,因材施藝’。

    李鏗又從徽省歙硯、甘省洮河硯、晉州澄泥硯等大師們的作品中得到借鑒。

    197年初,該廠開采到一塊優質硯石,圓形胭脂火捺,直徑達1厘米。

    有老師傅提出:大火捺似銜山的夕陽,可製《百鳥歸巢硯》。

    而李鏗則建議:“這設想與石品貼切。但常言道:‘鳥倦還巢’,‘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百鳥歸巢,難現生機,有沒落之感。”

    “鏗仔,你認為該怎樣設計呢?”在眾人追問下,李鏗直抒己見:“近日國府下發了周大人簽署的關於振興工藝美術的46號文件,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春到來了。

    依我看,那大火捺酷似噴薄而出的紅日,將它做成‘百鳥鳴春’硯,表達‘萬物複蘇、欣欣向榮’的主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