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九一一章 德國的達芬奇(2/2)

    雖然我們現在無從得知流傳到丟勒手中的素描是什麽樣子,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隻犀牛乘上了畫家們的想象翅膀,他們層累疊加地完成了對犀牛形象的‘創作’。

    乍看起來,誰都會認同這是一隻犀牛無疑;而且準確地,它是一隻獨角犀,有著壯碩的身軀、粗糙的皮膚以及細長的尾巴。

    但定睛細瞧,很多人也能發現這隻犀牛有違現實的地方:

    它的身上遍布鱗片和螺旋紋樣,顯得有些浮誇;

    皮膚與其滿是褶皺,不如滿是盔甲;

    嘴部和尾巴上長有的須毛、背脊上長有的角,都不知道是畫家從哪裏得到的靈感。

    相得益彰的是,邊框上方的文字,也這樣描述畫麵中的犀牛:其膚色類似斑點烏龜,通體覆蓋著厚鱗片,體量如大象,但腿更短,刀槍不入……傳它行動敏捷,活潑而狡猾。

    而又得益於丟勒所居的紐倫堡當時就是一座巨大的商業中心,同時也是首批活字印刷店鋪與印刷商的根據地,丟勒本人又早早看準了剛剛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印刷圖書的市場,他此刻已是有名氣的版畫出版者。

    所以這幅《犀牛》版畫一炮而紅,僅丟勒在世時就售出了四千至五千張,不僅滿足了當時歐洲人對異域動物的想象,還讓丟勒自己著實賺了一筆。

    甚至於,即便其後的人們已經不再對犀牛感到驚奇,對犀牛更為準確的描繪也陸續出現,但丟勒的這幅《犀牛》仍然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位置。

    直到最近一百年,這幅《犀牛》版畫仍然頻頻以新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的雕像《穿蕾絲的犀牛》,到中國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的代表作《戀愛的犀牛》的海報。

    不同於已經從中世紀的陰影中開始走出的意大利,在丟勒所處的年代,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德國卻是文化頹靡。

    而曾兩次遊曆意大利,結識了喬瓦尼·貝利尼和拉斐爾的丟勒,就成為了將先進文化帶至德國的重要人物。

    他和達·芬奇一樣研究科學,在幾何學和人體解剖學等方麵都曾著有專著,這對他的現實主義繪畫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幫助。

    他熱衷於端詳麵龐、繪製肖像,尤以自畫像彪炳史冊,他一生中創作過的近十幅自畫像,大多細致而嚴整,涉及速寫、素描、版畫和油畫等手法,他因此榮獲“自畫像之父”的美稱。

    當然,丟勒更著名的成就在於他的版畫,他不到0歲就完成的經典木刻版畫《啟示錄》,通過描繪最後審判的場景,反映了德國正深處的戰爭、饑餓與瘟疫;

    此後他還曾為馬丁·路德的宣傳冊繪製過版畫插圖,以支持後者的宗教革新運動。

    雖然作為金匠的兒子,丟勒還多少殘留有神秘主義的傳統思想,但這並不妨礙他被後世讚頌為“德國的達·芬奇”“北部文藝複興的代表人物”,並標誌著那道正從意大利升起的新時代之光,已向北照亮了歐洲中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