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六零九章 說真話(2/2)

    以前買到假貨很多原因是大家把古董神秘化了,偷偷模模好像哪裏墳墓挖來的一樣。

    在這個愈發顯得群眾容易觸及的古玩行業中,不少玩家容易被其包裝出來的故事感動,通過故事來判定真偽,顯然這是不可取的。

    收藏,看的是藏品,買的也是藏品,而不是買經過包裝的故事。

    古玩行裏東西往往“大開門”,那是藏品自已會話,如果沒有專業的判別知識,就容易被對方的故事打動。

    這個時候,你買的就是故事不是藏品。

    通過這些年古玩行業發展,反應出了專家不要看頭銜看專業。

    以客觀事實為基準,理性的專業辨別,要知道我們喜好古玩是感性的,但要收藏就必須是理性的。

    如果對藏品沒有精準判斷和理解範疇,感性的把錢去揮霍在古玩市場,那就是愚蠢了。

    “抱歉了張先生,請容許我給予你最誠摯的道歉。”

    米特站起身子,施了一個歐洲貴婦的標準禮節:“我竟然懷疑過您,現在想想,真得是非常愚蠢,為了表達我的歉意,同時也是我最真誠的謝意,我將贈送您一幅畫,一幅真正的名畫。”

    “贈送倒是不必了,無功不受祿嘛,如果真得好,倒是可以便宜賣給我。”

    張元笑了笑道。

    他可不想因為一幅畫就被人拴住,畢竟他不是缺那點錢的人,有些事情,還是必須得自由一些才能完成的。

    如果太忙碌了,那就無法完成了。

    “看了這幅畫,您就不會這麽了。”

    米特很有自信地笑了笑,離開了一會兒,當她回來的時候,便解開了這幅畫神秘的麵紗。

    “這東西怎麽會在你手裏?”

    不得不,張元真得太驚訝了!

    這幅畫,竟然是俄羅斯畫家B.B.普基廖夫最著名的作品《不般配的婚姻》!

    昏暗的背景,閃爍的蠟燭,一位年輕得令人愛憐的女孩身披婚紗,成了新娘,但那是一個多麽悲傷的新娘啊:

    在這張蒼白的臉上,滿是青春被斷送的悲哀。

    雪白色的婚紗,教堂蠟燭燃起刺眼的鮮紅色火焰——畫家似乎用血色的光芒為那個時代的無辜受害者“打上烙印”。

    占據她身旁新郎那個位置的,是一個年紀幾乎可以做她的祖父的老人,褶皺的皮膚掩蓋不住的,是他的傲慢,那種睥睨眾生的神情既透露出他的“高貴”,也彰顯了他的冷酷……

    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俄羅斯畫家B.B.普基廖夫這幅最著名的作品《不般配的婚姻》中所記錄下來的新娘的悲慘形象,仍能留住觀看者的視線,打動他們,激起人們對那段曆史的由衷關注和思考:

    在那個時期,女人的幸福是無法實現的。

    19世紀中葉,人們用時事述評和文學藝術等各種體裁,創作了大量反映尖銳社會問題的作品,婚姻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從費多托夫斯基輕鬆幽默的喜劇,到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悲劇,內容各異,包羅萬象。

    《不擇手段的新娘》和《沒有嫁妝的姑娘》在同等程度上化身為那個時期的主旋律。

    186年,普基廖夫的朋友把《不般配的婚姻》這幅畫呈送到皇家藝術學院的陳列館。

    麵世後,關於這幅作品的藝術評論和爭論也鋪蓋地,反響如此之大,令人始料未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