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七五章 古怪花錢(2/2)

    地會所鑄“唯吾知足”錢,文字奇特,初看自右起按反時針方向讀為“佳五矢止”,其意使人感到莫明其妙。

    而此錢文妙在四個字共同借用銅錢中央的方孔,作為“口”字旁用。

    這樣一讀,前麵的四個字就是“唯吾知足”了。

    此錢的構思真使人叫絕!

    一是“唯吾知足”四字一般不易懂得讀法而正確讀出;

    二是即使讀出,往往將“知足”聯讀,難解地會真正用意;

    三是我國民間凡絕密之事,常稱“知、地知、我知”,此錢明鐫“唯吾知”而隱去了“地”二字,會名也就隱藏其中了。

    萬一此錢落入統治者手中,亦因難解其中奧妙,從而保全了佩者,真可謂構思巧妙。

    關於背文“紉佩”的含義,錢界也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一種法是,《錢幣與書法藝術》的作者之一劉紹明將穿左之字釋為“佩”字。

    語出《離騷》:“紉秋蘭以為佩。”

    紉,連綴。

    佩,佩飾,比喻對別人所施的德澤或教益,銘誌不忘。

    另一種法,帥照東認為在《康熙字典》,雖無“佩”字篆書體,卻發現與佩字同行第一字(古文“佛”)的篆書體,並發現該篆字之右半部分正是背穿左之字,隻不過是將第一筆轉彎延長而已。

    雖然其沒有單人旁,但其起筆比《康熙字典》上的起筆要長,用以代替單人旁,與錢麵文借方穿組字(唯吾知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以斷定,字為“佛”字的省筆篆書,背文可釋為“紉佛”二字。

    “紉”作連綴、柔軟而結實、不易折斷解,通“韌”。

    “紉佛”即是召喚信奉佛教的善男善女做虔誠的信徒,普渡眾生,行善為本。背文與麵文的內涵是相互對應的。

    “唯吾知足”錢背穿左文字為“佛”字的省筆篆書,這一釋讀,明該錢確是佛門所鑄禪繪錢。

    至於何年、何地、何人所鑄等諸多之謎尚待有識之士解之。

    第三種法是對“唯吾知足”第二種法和“紉佩”的第二種法的補充。

    我們認為對於花錢中“唯吾知足”的第一種解釋應比較合適。

    這是因為,人們之所以會對地會錢產生種種困惑,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錢幣學家對於地會的性質和曆史不熟悉,把一些可能具有其他價值的錢幣當作地會錢幣。

    地會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會黨組織,一個地會組織多則上千人,少則幾十人,規模大十分懸殊。

    乾隆中葉以後,我們才從清代檔案中發現有明確的地會活動,但沒有任何有關地會有鑄造錢幣記載。

    乾隆五十二年以後,清政府因鎮壓林爽文起義,對地會進行嚴密搜查和追捕,遍及十幾個省份,逮捕大批地會會員,也沒有一個地會員的供詞鑄有會錢的。

    就地區而論,如果地會內有鑄錢的傳統的話,地會錢幣的發現應多在地會最為活躍的閩粵地區,但那裏除了確有可考的平靖勝寶和洪德通寶外並無其他屬於地會係統的錢幣。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