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二九章 王者之鉞(一)(2/2)

    商周盉多後有執鋬,或在盉口下兩側置貫耳;而春秋戰國時期盉上多設提梁,即所謂提粱盉。

    二裏頭出土的一件銅盉,頭部上大下,頂有一桃形大口,口前立一筒形短流,四棱錐狀袋足,較瘦矮;器側有鋬,其上有長條鏤孔兩個。

    該器與二裏頭文化陶盉相似,也許是迄今所見中國青銅器中最早的一件銅盉。

    其器壁薄,鑄造雖不甚精但程序複雜。

    商代早期盉的器形與二裏頭文化的銅盉相似,隻是管狀流加長且有些向前傾斜,盉中又以斜管流,頂有雞心狀口,後側有大鋬,下有三寬袋足者,最富有特色;

    商代中期盉通體象壺,上有提梁和蓋,腹上伸出一長流,下附三足;商代晚期盉的形製多樣,封口盉作封口斜流,分襠款足獸頭鋬,橢長卵形體,口,腹上部有斜流,綯索形提梁,三足較短,有蓋。

    蓋鈕上套有一個可活動的環鉤,鉤住提梁內側的環,結構精巧。

    西周早期盉開始演變為盥洗器,與盤配合作用;

    西周中期分襠盉的形體變低,一般有三足分襠,四足分襠和四足平襠的橢方盉;

    西周晚期盉腹多作扁圓形,狀如懸鼓,下具四扁足,鳳飾其蓋,顧龍形鋬,流管的口部微曲。

    這種盉外觀新穎、裝飾性強。

    這件東西,雖然不如前一件那麽獨特,可依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東西。

    席勒家族這還真是夠神通廣大的,真得是什麽東西都逃不出他們的手掌心啊。

    還有一件青銅器,讓張元尤為關注。

    這東西看著就透出古代王權的霸氣,讓人渾身一顫。

    可能很多朋友都想到了。

    沒錯,它就是一件商周時期的青銅鉞!

    “有虔秉鉞,如火烈烈”。

    在青銅兵器的大家族中,青銅鉞無疑具有最濃烈的王者氣質,甚至連漢字中的“王”字也是從斧鉞的形象演變而來的。

    無論是在曆史典籍,還是在考古現中,青銅鉞每次的驚豔亮相,都與王者如影隨形。

    為何青銅鉞享有如此尊貴的地位?

    它究竟是一種兵器,還是一種至尊無上的象征?

    鉞和斧經常被一起提及,而它們在外形上也確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在古代,這二者確實屬於同類武器。

    斧是最普通形態或基本形態,而鉞是這個普通形態的擴大形式,以更為寬大的外形來彰顯等級製度下的身份差異。

    從文獻記載來看,青銅鉞大約最早出現在二裏頭文化時期,但目前考古現的確切證據多屬商代前期。

    在新石器時代,石鉞和石斧曾是最主要的手持武器,並演化出具有禮儀性質的玉斧、玉鉞。

    到了夏商周時期,隨著等級製的日益複雜,青銅鉞的禮儀屬性進一步提升,而戰場上的主要手持兵器則已更新換代為青銅戈。

    事實上,普通的士兵是不能使用青銅鉞的。

    無論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現都表明,青銅鉞主要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象征物而存在,它總是與王者如影隨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