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九四章 乾隆禦墨(一)(2/2)

    中國有一句老話的好,沒那個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張元之所以敢在這異國他鄉玩古墨、古紙,就是因為他有這個本事,他能看懂雜項古玩。

    古墨也是雜項收藏之一。

    製作古墨最開始多用鬆煙、油煙,隨著審美的提高,後來的古墨逐漸加入了珍珠、玉屑、龍腦、麝香等名貴藥材,再經過十幾道工序,千搗萬杵而成。

    因此,古墨大多墨質如黑玉、芬芳宜人。

    而且,高檔的古墨還融匯了眾多名家的技藝,集繪畫、篆刻、書法於一體,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又因為古墨的題材涉及到山水風光、花鳥蟲魚、帝王將相、風俗民情等方麵,能從一個側麵表現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狀況,所以,曆經千百年而流傳下來古墨就成了濃縮曆史的藏品。

    古墨的種類很多,最具價值的古墨是禦墨和珍玩墨。

    古墨的比較高成交記錄生在7年的年底,一套十錠裝的清乾隆禦製西湖十景集錦色墨以44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平均每錠古墨接近5萬元。

    這套墨即是禦墨又是珍玩墨,所以價值才會如此之高。

    張元仔細審視著放在那裏的乾隆禦墨。

    確切的,這是一款朱砂墨。

    該清朱砂禦墨四角內凹,略成矩形,通體朱紅。

    有楷書“禦墨”及“乾隆丁巳年製”等字樣。

    並鈐篆書“世掌絲綸”方印。

    背麵為紡織式圖案。

    字及印均施以金彩。

    有木盒一。

    清內務府製禦墨,外間很少流傳。

    外間“禦墨”,多是徽州墨家承製的墨品。

    總體看來,內庭製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雖然材質上乘,但工藝保守,水平反不如徽州名家製墨。

    不過,從收藏角度看,物以稀為貴,二者價值也就不相伯仲了。

    177年(乾隆丁巳年)款的禦墨,還涉及“再和墨”的問題。

    所謂“再和墨”即指以殘碎舊墨重新製作而成的新墨。

    有人認為,凡署乾隆丁巳與辛卯年款的,都是“再和墨”。

    在沒有足夠的文獻及實物證據的情況下,該頗嫌武斷。

    朱砂墨,是為了適應繪畫及圈點批文等實際需要而生產的一種朱紅色墨。

    對朱砂的使用可追溯到殷商時代。

    據分析,甲骨文上的紅色痕跡,就是使用朱砂所致。明代時已經形成了係統的朱砂墨製造法。

    清代皇帝常以紅色墨在奏章上批示。

    清代,內務府禦書處設庫掌、匠役,專務製墨。

    內務府製造禦墨始自康熙朝。

    根據留存實物,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朝製作禦墨,其中乾隆朝數量較多,質量較高。

    乾隆帝登基後,曾特地招募徽墨高手來教授內務府墨作工匠,其無疑對提高墨作製造的禦墨水平有很大幫助。

    張元心中竊喜,不管是從外形還是氣味上來判斷,這都是一件真正的乾隆禦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