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三一二章 白送(1/2)

    “很多著名畫家、雕塑家在早期從事過銀器設計或製作,像意大利的韋羅基奧、吉貝爾蒂、波提切利、布魯內萊斯基和切利尼;德國的丟勒、阿爾特多費爾、霍爾拜因等。..

    其中的切利尼還寫過一本自傳:從一個金銀匠展到一位獨立藝術家的故事書。

    這本書有這樣一個故事非常有趣:

    切利尼離開意大利去給法國弗朗西斯一世製作一係列過真人規格的銀雕像,國王為他提供了很好的作坊,而切利尼卻熱衷於給別人作銀器。

    這個事兒終於惹惱了國王,他訛斥切利尼道:‘我記得我曾特意請你為我製作十二尊銀雕像,除此之外我對你別無所求。

    你已為別人製作鹽瓶、花瓶、頭像和諸多共它之物,所以當我看到你肆意專注於你的事而將我的願望置之一邊時,我忍不住怒火中燒。

    你如果認為可以這樣一意孤行,我會馬上讓你知道我想幹什麽——當我望以自己的方式行事的時候。

    因此我告誡你:認真服從我給你的命令;如果你依然執迷不悟,自行其事,那就是在拿你的腦袋往牆上撞!’

    其實工匠和顧客之間的齟齬不僅於此,威廉公爵與金匠漢斯·謝布爾的交涉同樣有趣:

    德國薩克森魏瑪的威廉公爵送給謝布爾一張畫有精致立杯的設計圖,這個設計完美而且富有時代創新感,但它沒有利用現有存貨的餘地。

    作品的裝飾都要用手工來完成,製作浮雕、鏤刻和潤飾,甚至連把手也要用紋樣雕刻匠提供自行設計的圖樣,勸公爵,並著重強調價格便宜和交貨期。

    公爵不喜歡這種設計,然而,這筆交易還是作成了,大概是公爵考慮了工匠們的意見。

    可是直到拿到銀器時,公爵才注意到:這最便宜的訂製實際上隻不過是奧格斯堡買一隻庫存的現貨。

    一個是作者被責,一個是買主被蒙,這兩個故事較有代表性。

    但是大部分時期的銀器交易情況不會是這樣。

    17世紀以後,銀礦的開使白銀數量增加,使得銀器在數量和質量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另一方麵,一些不是純銀的合金器皿和鍍銀工藝等流行,使其得以保存。

    從17世紀開始,歐洲大6的銀器在大和使用功能上經曆了一次變革。

    巴洛克風格時期,白銀有了一個全新的用途——裝飾室內家俱。

    這種時尚起源於意大利,那些大號的水盆、水罐、酒缸、鎮酒用的冷卻器、鏡架、桌子和花盆架等銀器開始在全歐洲風行。

    18世紀,鎏金家俱成為時尚,大多數銀匠放製作梳妝台,轉而大量生產餐桌組合裝飾、枝形燭台、湯匙和蒸鍋等器皿,包括水壺、帶支架的壺、托盤、茶葉罐、牛奶罐和水盆等。

    到了18世紀末,大多數歐洲中心流行新古典主義風格,將各種洛可可風格的曲線拉直,使銀器的外型變得整齊勻稱。

    19世紀開始的帝國風格起源於新生的法蘭西帝國。

    盡管從179年開始,法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歐洲的銀匠仍模仿法國式樣。

    有一部分源於他們從樣書中汲取的靈感,這本書是由查爾斯·帕爾西爾和皮埃爾-弗朗哥斯-倫納德·立特尼合寫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