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二八一章 齊天大聖墓(二)(2/2)

    “呂宋國是不是就是今的菲律賓呂宋島?”

    楊懷仁問道。

    “對,師父您對了。這種彩票正是起源於菲律賓。

    該彩票行於1881年8月。

    長16厘米,寬5.5厘米,彩票正麵印有編號。

    據悉,當時行的彩票全張為1枚,半張為5枚,且統一連號。

    彩票由舊時的‘江得來號’商行銷售處代理行。

    據史料記載,當時菲律賓的彩票業主要控製在西班牙殖民者手中,隨著菲律賓戰爭的爆,西班牙人很快就被打敗。

    於是,呂宋票便成了中國人手裏的一張廢紙。

    作為一段屈辱史的佐證,又曆經百年的滄桑,呂宋彩票能遺存下來的可謂寥寥無幾。

    當時,呂宋彩票的行麵較,大致分布在上浦老城廂附近和外灘租界一帶。

    呂宋彩票的行,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舊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麵狀況,同時對研究我國的經濟史、金融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所以這些東西,應該還是有一定收藏價值的。”

    其實真要是起來的話,單就形式而言,彩票在中國似乎可謂古已有之。

    早在元代,一些寺院就曾使用“拈鬮射利”的抽獎票,出售一些物品。

    清朝乾嘉時期,東廣一帶民間從放鴿會中演生出一種“白鴿票”,由眾人先行醵資,抓鬮猜射。

    道光以後,同樣在東廣流行過一種“闈姓”博弈,即當科舉考試之際,亦由眾人自行集資,押猜當年中舉士子,中者可獲大利。

    雖然這些手法已約略具有現代彩票的影子,但是其距現代彩票的商業性經營還有很大距離。

    呂宋票在中國獲得豐厚利潤的狀況,使國人中出現了仿辦活動。

    但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活動既不能公開,也不能成功。

    其原因在於,自清代前期以來,官方對於賭博有厲行禁止之律例。

    包括“白鴿票”和“闈姓”在內的抽獎形式,始終就被當作賭博行為而屢遭查禁。

    例如,光緒六年,上浦縣官府還出示禁止仿辦呂宋票,並處理了兩批托寄洋商名下私製彩票之人。

    事實上,就在上浦縣官府查禁彩票行動之前一年,恰恰也是在上浦,卻有一次公開仿效呂宋票的售彩活動順利進行,並且沒有受到官方的任何幹預。

    更重要的是,正是以這次活動為起點,拉開了彩票在中國展成一項正式行業的序幕。

    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頗具聲勢的民間慈善公益事業晚清義賑。

    晚清義賑這一新事物的出現,為彩票的公開經營提供了契機。

    晚清義賑是中國近代賑災活動中展出來的一個新鮮現象。

    以1876至1879年爆於華北地區的大規模旱災即“丁戊奇荒”為契機,民間社會自興起了一種“民捐民辦”的義賑形式,即由民間自行組織的賑災活動。

    與當時弊端叢生的官方賑災機製相比,它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因此很快就贏得了廣泛的社會信任,迅成長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影響的慈善公益事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