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二一一章 瘋狂的古董(2/2)

    文物被摻雜在名義上為“工藝品”的東西中分散運出或者攜帶出境。

    文物本身的特殊性和專業性,也使得其魚目混珠容易逃脫海關的檢查。

    “如果被海關問到,直接這些東西是工藝品。店裏可以給你開票,上麵注明是工藝品,海關檢查不出來的。”

    而最為保險的方式是通過國際物流走貨,很多店主表示,隻要有準確的地址,“我們直接通過國際物流送過去,根本不需要你插手,時間上雖然會有點長,但是很便捷,也不會承擔什麽風險”。

    雖然這些經營者的這些方式真假難辨,但至少從他們的經驗中透露出一點,要將這些古文物攜帶出境,並非難事,“現代工藝品”是最好的掩護。

    攜帶文物、古玩出境,除了以上這些傳統的黑市交易和走私手段之外,目前被忽略的就是互聯網走私。

    實際上,通過互聯網走私文物已有近1年的曆史,很多經營者在網上都有一定的渠道,形成了走私、銷售文物的一條獨特路徑。

    網絡走私幾乎所有的環節都可以避開文物部門的監管,網絡走私的程序一般是:先在網上推銷商品,和國外買家談妥價格,之後,以工藝品、禮品或者沒有申報品名的出口郵包的名義,通過郵寄向海關申報、驗關出境,境外客戶經網上銀行轉賬付款。

    例如,9年1月,錦城警方查獲丁某的“東方古董股份有限公司”向海外兜售古錢幣案。

    丁某通過網絡與國外買家談妥後,用國際掛號信將古錢幣直接郵寄,每次隻寄兩三枚,用“螞蟻搬家”的方式走私文物,累計走私古錢幣66枚,其中多件屬於國家三級文物。

    類似的例子在近年來呈不斷增長的趨勢,業內一位經營人士介紹,“網絡走私非常便捷,通過網絡的好處是可以避開各種稅收和手續。如果是國家明令禁止出境的文物,那麽利潤更大”。

    就連張元的師父楊懷仁也無奈表示,“隱蔽,既是網絡走私的利潤空間,也是網絡走私的存活空間”。

    由於缺乏監管,文物網購和網拍成為文物交易和文物流失的新途徑。

    雖然有這些不同的走私方法,但真正數量大、規模化的文物走私還是通過集裝箱這些方式,中國著名的文化人吳樹曾對邊境的海關進行調查,他感慨道,“曆經數年國內外考察後,得出的結論讓人痛苦不堪,結果很可怕”。

    通過海關走私呈現集團化、規模化、國際化的趨勢,所流失文物都是國寶重器。

    其實讓張元,還是現在社會變了。

    大部分人那都是一切向錢看,誰還管你什麽文物不文物的,隻要能弄來錢,一些無恥的人甚至都可以把自己的老婆送到有錢人的被窩裏頭去。

    還有什麽做不出來的?

    就在張元心中感歎不已的時候,展台上的光頭已經開始報價了。

    “這件西漢雲紋漆器的底價是一萬美金,有需要的人可以出價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