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零二八章 白撿的好瓷器(1/2)

    張元推測,過去,“潮漳一家人”,兩地相互往來,窯工多為親戚,在技藝上有所交流,因此,產品和工藝上有相似之處。. .

    不過,漳窯造型古拙,線條優美,釉色呈米黃色,且普遍開冰裂紋,縱橫交錯,妙如成。

    明前期,漳城背山麵海,森林茂盛,瓷土優良,再加上水係達,有然的良港,為漳窯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漳窯之所以在清末沒落,使得傳統技藝失傳近百年,“主要原因或是太平國運動,當時,清軍反圍剿,窯工跟著軍隊棄窯逃亡,背井離鄉”。

    漳窯是漢族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

    創燒於明朝前期,釉麵呈米黃色冰裂紋,器型古樸大方,是一種漢族民間特色陶瓷藝術。

    其精品曾作為朝廷貢品,也曾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達四個世紀而不衰。

    漳窯技藝失傳已久,加上缺乏相關研究資料,漳窯與同一時期的德化窯、潮城窯相比,並不為人們所熟悉。

    在帝都、寶島兩地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浦博物館、日本等均有漳窯館藏。

    “席勒先生,您這可不是南宋的冰裂紋瓷器,而是明代漳城窯的冰裂紋瓷器。”

    張元笑了笑道。

    “怎麽,這東西也不對?”

    席勒臉色有點不太好看了,這套茶具可是他花費了大量的金錢購買的,還自以為是寶呢,難道不對?

    “嗯,其實也不能這麽。”

    張元搖了搖頭道:“雖然東西不對,但也算是好東西了。

    你們西方曾經把漳城陶瓷稱為‘汕城器’,後來,隨著考古現和史料研究的深入,我們國家的專家還原出漳城等地盛產的陶瓷通過月港運到海外的故事。

    讓人驚歎的是,漳城大量的陶瓷讓起步較晚的歐洲沒法與之競爭,最後隻能走高端路線。

    福省青花瓷曾經讓歐洲人熱切追捧過。隨著曆史真麵目的呈現,歐洲人大量購買的“汕城器”被證明是產於漳城的青花瓷。

    一個曾經美麗的誤會讓漳城陶瓷蜚聲世界。

    ‘克拉克’原本是人們對葡萄牙船的統稱,當年‘海上霸王’荷蘭劫持了葡萄牙的‘凱瑟琳娜號’,把船上的陶瓷運到阿姆斯特丹拍賣,這批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引起歐洲王室的喜愛,將它稱之為‘克拉克’瓷。

    從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劫持到的青花瓷後,歐洲人開始懂得中國的瓷器。

    原來隻懂得使用木頭做的器具的歐洲人死亡率很高,歐洲人認為中國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後來,歐洲對這類青花瓷追捧導致需求量的增加。

    而景德鎮的官窯與民窯因為高嶺土的紛爭等因素,導致官窯生產中斷8年。

    期間,荷蘭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為“漳城河”的九龍江口來購買當地生產的陶瓷。

    漳城陶瓷也因此在歐洲打開銷路和名氣。

    近年來打撈的龍海‘白洋礁一號’沉船,現了滿載的漳城瓷器。

    有些船隻也從汕城到澳門往馬六甲海峽。

    像我們國家水下考古隊從‘南澳一號’古沉船打撈出1多件瓷器中,有8多件為漳城生產的所謂‘克拉克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