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九一六章 無暇是為假(2/2)

    就從氏族部落起吧。

    早在氏族部落時代,這種美麗的石頭,就被認為是上的恩賜,她能夠接通地,是眾位神仙的食物,被高高的擺在祭壇上,等待神仙來食,自身也能仙福同享,壽與齊。

    商朝帝王為了改變人們意識形態,將為神服務的玉轉為君王專用,使臣民相信君權神授,古代的“玉”和“王”就是同一個字。

    而帝王所用的琮、鉞等禮器也以玉為材料,在四千年前那種簡陋條件下,隻能用皮毛裹著沙子打磨,這些禮器至少要一年半載才能成形。

    這種艱辛和虔誠,更體現了從帝王到臣民對玉的崇敬。

    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就因為它被眾派學君子化。

    儒家“君子比德於玉”,道家“君子被褐懷玉”,可見古代文士將玉賦予了多麽崇高的品德。

    其實這些印象,也是商周禮器屬性的演化。

    玉石的光輝曆史,另她在國人心中地位極其崇高。

    另一方麵,人們迷戀玉石,也是出於對大自然的敬意,這種敬意不是砍伐之後的感恩,而是對自然之美的膜拜。

    這種敬意,就像西方人將黃金比作太陽。

    白玉內在又光華,但表現卻含蓄。

    這種光鮮以平淡的方式,表現的十分絢爛。

    故宮玉研究者楊伯達如此評價:“它既不像寶石那樣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頭那樣渾濁不透,堅硬幹脆,它含蓄內蘊,生動而富有靈性,為文明時代華夏民族所繼承。”

    玉的美,外有光澤,內有性格,代表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理念。

    人們對其自然魅力的追求,永世不衰。

    “先生,您的話我信,但總要個理由吧,不然難以讓我那朋友心服口服啊。”

    老者苦笑道。

    張元笑了笑,心道這位老者的朋友,隻怕就是他自己吧。

    現在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自己的倒黴事兒,都是自己的朋友或者親人,倒也是令人有些啼笑皆非。

    他指了指那塊疑似玉玦道:“老先生,然玉石,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瑕疵,您這塊疑似玉玦,做得太過完美,以至於一點瑕疵都沒有,這根本不似然產生的東西。

    我們買玉,暴露你身份的一些事兒,在市場上句話,或者一個動作,也許商家就能看出你的道行如何……

    前幾年,和田玉出現一股收藏大熱,在世界藝術範圍都造成震撼,這種刺激讓很多人覺得有機可趁,還沒啥專業知識,就敢買些玉玩兒,最後被商家忽悠的暈頭轉向。

    這些跟風的新玩兒家,有時候在市場上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商家就能看出是冤大頭。

    去珠寶城看看,有很多人買完玉,在大燈底下照,這就露怯了。

    不有這麽句話麽:月色美人燈下玉,在朦朧的月光下,美人會更美,因為有些瑕疵會被月色掩蓋。

    玉也一樣啊,燈光給它加分兒了。

    有些商家就抓這一點,不用日光燈,還摻些其他顏色的光芒,嚴重影響買家的判斷。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