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四七章 黃金消失之謎(二)(1/2)

    今人陳直先生也在《兩漢經濟史料論叢》中提出了與顧炎武、趙翼相類似的法。

    即是,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後,用以塗金佛、寫金經,消耗了大量黃金,而這樣的消耗與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黃金日少一日。

    佛門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我國後,用以塗金佛、寫金經,消耗了大量黃金,而這樣的消耗與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黃金日少一日,逐漸缺乏。

    佛廟寺院在中國的展,在魏晉初期才形成氣候,至南北朝時期達到昌盛。

    黃金大量用於佛像和法器,應該是在佛廟寺院展起來之後。

    而中國黃金失蹤,在西漢中期佛教尚未傳入時就已經開始,所以黃金用於佛教不能作為唯一的原因。

    至於黃金被用於製作器物,更不應是引起黃金總量巨額減少的主要原因,因為黃金在中國古代是稱量貨幣。

    黃金過多價格低賤時人們鑄金為器,黃金稀缺價格昂貴時人們就毀器為金,不應該有黃金昂貴而人們大量鑄金為器的道理。

    史書記載,漢武帝開啟崇尚奢華之風,這一變化是否使黃金更多地被用於奢侈器物,從而引起黃金的巨額減少。

    其二,黃金被用於貿易——使大量黃金流向國外。

    西漢以後我國黃金大量失蹤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黃金外流到國外。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西域商路逐漸暢通繁榮,中國的對外貿易迅增長,是黃金外流最主要的原因。

    東漢黃金數量減少,“是由於黃金的外流(賞賜外人)”、“貿易的入(向大宛買馬、明珠玻璃)”東漢黃金“最大的泄漏,乃是通過對外貿易、大量輸出國外”。

    其三,認為大量黃金被埋於地下。

    唐任伍先生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態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

    戰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攫取占有了大部分黃金。

    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占有並窖藏。

    如:梁孝王死時,“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

    漢末王莽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

    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

    如董卓“築塢於眉,高厚七尺,號曰‘萬歲塢’……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萬斤”。

    而且,從後來出土的錢幣中看,中國曆史上窖藏金銀珍物之量大確實驚人。

    為什麽他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

    一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黃金以備用,二是西漢末年爆了農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窖藏的黃金如納粹德國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考察。

    還有一種法認為西漢黃金並非是黃銅。

    有專家認為,史書上所的西漢巨量黃金其實並非真正的金,而是黃銅。

    因為從曆史上看,從秦漢黃金開采量和對外貿易看,西漢不可能冒出那麽多的黃金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