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二八章 故意留下的線索(2/3)

    “如果用這十一盞雞缸杯與故宮傳世品比較,發現在式樣排列上基本一致。兩邊都繪公雞、母雞和三隻雞及一隻蟲。然而細觀之,我們就會發現公雞的尾部略上翹,而且雞體形清健秀雋,尾巴也上翹,與眾多傳世品有所不同。故宮所藏雞缸杯,其畫公雞尾巴下垂,雞體態肥碩,尾部圓實成半球狀,尾尖不很明顯,脊背比較平直。而這十一盞雞缸杯上的雞背部線條宛轉適度,山石畫得較為高峻且有濃淡層次,牡丹花葉比較緊湊。故宮傳世品的石頭卻寬矮,牡丹花葉疏密有致,排列更為美觀。”

    “讓我們再作進一步分物析。我們看到此件殘器青花色澤濃翠華,山石濃淡層次明顯用筆頭渾水著色,線條相對較粗,釉麵比較清潤,山石牡丹布局也較緊湊,胎體稍厚。故宮所藏則整體布局適度,雞渾圓可愛,釉麵柔潤溫和泛雅黃色,玉質感極強,胎薄且潔白細膩,青花淡雅線條纖細。明製瓷業在當時已相當成熟發達,這與《成窯遺珍》所華述成化窯第三期特征相同,應屬成化後期製品(成化十七至二十三年)。清唐英《陶治圖編次.圓器中物修模》:‘圓器之造,每一式款中博動經千百,不模範式款斷難畫一。……凡一器之模,非修數次,其尺寸式款燒出時定不能吻合。此行工匠務熟諳窯火、泥性方能計算加減以成模範。景德鎮群推名手不過三兩人。’”

    “由此可知杯、碗、碟等圓器,在製作之前都須按圖樣做出範模,以求大統一,方便繪畫。那麽,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圓器在同一時間同一種類的官窯瓷器中,尺寸樣式應相同。我也曾做過這種“圓器”研究,事實也相同,件器尺寸不會相差 ±。因此可以斷定,這十一盞雞缸杯與故宮傳世品顯然不再同一個時期,贗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聽到這裏,君如海道:“沒想到你對故宮傳世品的研究竟如此詳細啊。是不是事先做過功課啊?”

    張元搖了搖頭道:“做功課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朋友。他當時製作這東西,其實就是參照故宮傳世品做的。隻不過自己稍加改造了而已,就是為了做得不夠像,會有些差異,免得到時候無法驗證是贗品。”

    “可是這種情況也會被誤認為是當時工匠的筆趣啊!”馬雍捋了捋胡須道。

    張元搖頭道:“馬老的是一種可能,但在我看來,那並不現實。我認為在當時禦窯廠製度下,選式製樣是非常嚴格的,畫工隻能根物據樣版描畫,大距離或線條的粗細上會有差距和不同。但不會隨心亂改,也不會多畫和少畫哪怕是一片葉子。所以由此其實就可以斷定,這是仿造者故意為之。其實這些我是知道的,當時我朋友就是存了這個心思,不過你們不知道,所以我要一下,提醒大家一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