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一百零三章 李斯低頭(1/2)

    渭水。

    這條關中大地的母親河曰夜奔流不息,從炎黃、商周、到春秋戰國,發生在這一片大地上的殺戮與更替,於它來說,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一瞬罷了。

    河水清澈,滋潤著兩岸的沃土,相比二千年後的渾濁,這樣無工業汙梁的河水澆灌下的莊稼,想必是綠色的不能再綠色的糧食。

    李原在察看完兵造之後,辭了司馬印,即帶著曹信等幾人來到了渭水畔剛剛複墾的田地裏,田分熟田和生田兩種,象渭水畔的這一部分,就是曾經耕種過,現在翻耕過來的話,不用加多少肥力,就能讓小麥苗茁壯成長。

    張負興奮的走在李原的前麵,一邊說著,一邊點指著周圍好大的一大片土地。從大梁到滎陽、再到鹹陽、雍歧,張氏家族算得上是跟隨李原最久的一群人了,一路的西遷,一路無目的地的跟隨,現在終於有了結果。

    女婿陳平現在是李原跟前的智囊,大大小小的政事忙得家也顧不上,對此,張素娘頗有微詞,不過,老丈人張負倒是全力支持陳平的工作。

    男人,沒有事業就等於窮光蛋。

    至於女人發發小脾氣,那不過是嬌慣壞了。要是陳平真的什麽都不是,張素娘就不是偶爾發發脾氣,而是整天發火了。

    更緊要的是,二十天前,張負經過亭裏長老的推薦,成為雍州下屬清水一地的亭長,也算是跨出了家族,成為一名李原政權的基層官員了。

    渭水畔的這一處肥田,是張氏家族購置開墾的田畝,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那些雍州的小吏一聽得是長史家人要耕田,自然不會將完全未開荒的山地之類的放出去,對於這種隱姓的福利,李原也沒有追究的念頭。

    至清則無魚。

    張負、陳平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追隨,現在也算是一條戰壕的同誌了,李原若是失敗了,陳平等人作為首要幫凶,也不可能有什麽好結果。

    “張翁,這小麥的種子成芽有幾成,灑到田地裏,防鳥獸的事務可不能放鬆了。”李原難得的走在鄉間田野,心情很是舒暢。

    小時候,也是跟著祖輩在田裏農作過,相比秦時,後世的小麥種植已經有了一整套成熟的技術,可惜,以李原那一點見識,也隻能在張負說項時,稍稍提起比如栽培法、間苗法還有除蟲除草等一些小竅門,不過,張負倒是很意外,他沒有想到李原還懂得田間耕種,特別是小麥種植的法子。

    在請示了李原之後,張負忙命人拿來竹板,將李原所說的隻字片語記錄下來,而更讓李原哭笑不得的是,張負在開篇寫了這麽一句:李公農書。

    張負的意思是這本記錄小麥耕作的集子是李原發起的,所以,以後凡是關於小麥耕作有什麽好的經驗都會被記錄在農書裏麵,這種以大人物言行作為書集的名字的做法,在春秋戰國之時很是尋常。

    比如:呂氏春秋,不過是呂不韋在任時,召集眾吏編輯的,就以呂氏來名。

    ——。

    李原一天天的忙個不停。

    也隻有忙著,才能讓他的心不致於空出來,不致於去想李家那些個亂七八糟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