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七百一十八章 問題有一些嚴重(1/3)

    燕寧省杏川縣許堂鄉。

    杏川縣位於中國北方的一片丘陵山地,早在明朝,這裏就是北方重要的鐵礦石產區,曾經有過幾百年的煉鐵曆史。近代以來,受到大工業的衝擊,傳統的煉鐵方式因為缺乏成本上的競爭力,而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解放後,國家在杏川縣建立了一家大型國營鋼鐵廠,杏川縣自己也建立了兩家縣屬的中型鋼鐵廠,形成了一套頗為完整的鋼鐵生產體係。

    近年來,隨著鋼鐵市場的日漸興旺,杏川縣的各鄉鎮和一些民營企業家都開始盯上了鋼鐵這塊肥肉。90年代中後期,杏川縣湧現出了30多家小型鋼鐵廠,它們從杏川三家大中型鋼鐵廠招募退休的以及在職的工人和技術人員,采用因陋就簡的方法生產鋼材,主要供應周邊的一些中小型建築企業。

    進入新世紀,鋼鐵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格局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這就給更多的人提供了進入鋼鐵市場的契機。僅僅在2000年和2001年兩年時間裏,杏川縣就新增了100多家煉鋼廠,還有數量同樣龐大的煉焦廠、軋鋼廠等等,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鋼鐵生產中心。

    有人估計,除去一家國有、兩家縣屬的三家大中型鋼鐵廠之外,杏川縣的小型煉鋼企業一年能夠生產出不少於1000萬噸的鋼材,幾乎相當於同期英國的鋼鐵產量。以當年的技術,一家鋼鐵廠年產1000萬噸鋼材也不算很稀奇的事情,然而,杏川縣的這1000萬噸鋼材卻是100多家煉鋼廠的總產量,平均每家煉鋼廠的產量還不足10萬噸。

    鋼鐵行業是最講究規模化經營的,小規模的鋼鐵廠不僅能耗高、生產效率低,而且對礦石和廢鋼的利用率極低。汙染極其嚴重。許堂鄉是杏川縣小鋼鐵廠最為集中的地區,當秦海站在許堂鄉的一座小山頭上放眼望去的時候,看到的隻是一片讓人無法喘息的厚重霧霾。

    “從前年開始,我們這裏就是這樣,根本看不到太陽。”

    杏川縣政府辦副主任郭秋實站在秦海的身邊。向秦海介紹著當地的情況。

    杏川縣是秦海此次開展小鋼鐵治理行動的第一站。他選擇這個地方,自然是因為杏川縣的小鋼鐵問題最為突出,通過在這個地方的實踐,可以積累經驗,為後續的行動提供指南。當然,也正因為杏川縣的小鋼鐵頗具氣候,所以能夠在這裏取得成功。將對其他地區產生震懾作用。

    秦海帶著自己組建的精幹小分隊。先來到了縣政府。他徑直闖進縣長高學建的辦公室,亮出國家經貿委開具的介紹信,把高學建嚇了一大跳。杏川縣一年到頭也難得會接待幾回中央級單位的來訪,部委裏隨便下來一個處長,也足夠讓當地忙得雞飛狗跳了。秦海拿出的介紹信上,光是聯署的部委名稱就有十幾個,第一頁紙上幾乎沒寫什麽內容,全都是通紅的抬頭。

    聽說秦海本人就是這個來頭極其恐怖的工作小組的副組長。高學建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