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二百三十五章 各有各的底線(1/3)

    國產化辦這一次開協作洽談會,一共邀請了金塘、梅城、澄化、任海四個城市的企業前來參會。這四個城市都是化工業有一定實力的城市,各自有十幾家老牌化工企業,能夠承擔多種汽車材料的生產任務。受到北溪市經驗的啟示,楊新宇希望把一些生產任務集中布置在某一兩個城市,以便形成產業集聚,這樣也便於進行管理。

    在發出通知之前,楊新宇也擔心過這幾個城市會不會抱團聯合與國產化辦談條件的問題,這種事在以往中央與地方的博弈中並非沒有出現過。中央部委所希望看到的局麵,是各地方互相競爭,這樣中央部委就可以各個擊破,獲得最好的條件。但地方官員也不是傻瓜,吃過幾次虧之後,就開始進行橫向聯合,約定共同進退,以避免被分化的結局。

    地方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格局,是極其複雜的。可能今天大家是合作夥伴,明天就是不死不休的競爭對手。地方官員沒學過什麽國際政治理論,但他們都知道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汽車材料是四城市共同盯上的一塊肥肉,大家心裏都有數,盡管目前國內的汽車產量還非常有限,對化工材料的需求也不算大。但觀察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幾年之後,國產汽車的產量絕對是要翻上好幾番的,到那時,汽車材料的市場就不容小覷了。更何況,汽車材料是化工材料中的高端產品。價格比普通材料要高出不少,利潤極其可觀。這就是四個城市為什麽願意組團前來浦江的主要原因。

    當然。政治方麵的考慮也是有的,機械部聯合化工部給各地下了文,要求各地要全力配合汽車材料生產,幾個城市的經委、化工局哪怕心裏不願意,表麵上也必須要做一個樣子出來,否則就不好交代了。

    接到國產化辦的通知之後,幾個城市的化工主管部門都召集下屬企業進行了磋商,結合此前秦海他們去各地調研時候表明的態度。大家都認為必須要建立價格同盟,以免被國產化辦撈走了好處。在進行完內部磋商之後,幾個城市的負責人的確是英雄所見略同,不約而同地互相通了電話,在電話裏商定了最終的價格底線,那就是最高不超過新增利潤的20%,否則就進行聯合抵製。

    對於50%的分成比例。楊新宇一開始也是有些擔心的,因為這個比例的確會讓生產廠家覺得肉疼,但秦海說出來的理由打動了他。秦海認為,國內重生產輕科研的風氣太甚,如果一味隻考慮生產廠家的情緒,壓低科研部門的收益。最終必然導致科研部門缺乏積極性,這樣下去,就不會有人願意搞科研了。

    50%的分成比例能夠讓廠家心疼,但同時也可能會迫使廠家自己進行研發。當廠家吃盡買技術的苦頭,嚐到自主研發技術的甜頭之後。一個科研與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就能夠實現了,青鋒農機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楊新宇對於國內的科研現狀非常清楚。也知道症結所在。秦海說的道理,他感到心有戚戚,於是同意了50%這樣一條紅線。

    雙方各有想法,而且各城市還建立了同盟,再往下談就沒有意義了。楊新宇淡淡地說了一聲“大家再考慮考慮”,然後便結束了這一次的對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