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栽培耕種(精裝)

古代園藝 2.(2/3)

    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更促進了花卉業的繁榮。清代京師豐台的花卉種植連畦接畛,挑擔入市賣花者,日有萬餘。華南氣候比較溫暖,更適宜花卉的發展,其花卉品類亦不同於北方,花卉專業和花市盛況絕不亞於北地。除了專業花農,還出來中間

    商“花客”。

    在花卉園藝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栽培、引種、繁殖,以及花卉管理等技術,在我國花卉園藝史上占有重要一頁,書寫了華美篇章。

    我國古代花卉的栽培技術除了部分與大田作物相似外,更富有特殊之處。經過幾千年積累,都散見於各種零星文獻中,直至清初的《花鏡》才有了係統的整理敘述。

    《花鏡》卷二的“棵花十八法”可說是集花卉栽培之大成。“十八法”的命名也充分反映花卉栽培的特點。計有辨花性情、種植位置、接換神奇、分栽有時、扡插易生、移花轉垛、過貼巧合、下種及期、收種貯籽、澆灌得宜、培壅可否、治諸蟲蠹、枯樹活樹、變花催花、種盆取景、養花插瓶、整頓刪科及花香耐久等法。

    以辨花性情為例,《花鏡》認為,在大自然裏,花木是有生命力的,每一種花都有不同的習性。

    比如:牡丹花喜陽光充足、幹燥溫涼、夏無高溫,冬不甚寒之地;玫瑰喜陽光充足,耐寒、耐旱,喜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壤土或輕壤土;山茶花喜空氣濕度大,忌幹燥,喜肥沃、疏鬆、微酸性的壤土或腐殖土等。

    花卉的栽培、品類的變異和增加,是與異地和異域不斷引種有關。最早的大規模異地引種就是前述的漢武帝上林苑。以後曆代的引種,連綿不斷。

    晉代植物學家嵇含編撰的《南方草術狀》,記載了生長在我國廣東、廣西等地以及越南的植物。其中的茉莉、素馨等即從波斯引入。

    唐代尚書左仆射李德裕曾將南方的山茶、百葉木鞭蓉、紫桂、簇蝶、海石楠、俱那、四時杜鵑等花木引種在他的洛陽別墅平泉莊內,共有各地奇花異草70餘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將蘇州白蓮引種於洛陽、廬山杜鵑引種於四川忠縣。

    牡丹原盛於洛陽,宋以後隨著異地引種栽培,安徽亳州、山東曹州崛起成為牡丹著名產地。菊花原產長江流域和中原一帶,從元代起,漸向北方引種,直至邊遠地方也種菊花。

    花卉種植中利用無性繁殖較普遍。宋代詞人王觀的《揚州菊藥譜》指出:“凡花,大約三年或二年中一分。不分則舊根老硬,而侵蝕新芽,故花不成就。”但分株不可過於頻繁,“不分與分之太數,皆花之病也”。

    《花鏡》指出:“一切草木,分各按其時,栽能及其法,則長成捷於核種多矣。”分株的標準要看根上發起小條。對於大的樹木移植,須剪除部分枝條,以減少水分蒸騰,並防風搖致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