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栽培耕種(精裝)

古代栽培 5.(2/3)

    西漢以後,大豆利用更趨廣泛。漢初已用大豆合麵作醬。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上有“黃卷一石”字樣,“黃卷”即今黃豆芽的古稱。

    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編纂的《神農本草經》中,也提到大豆黃卷,可能指早期作為藥用的豆芽幹製品。以後鮮豆芽即作為蔬菜。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引述古籍《食經》中的“作大豆千歲苦酒法”,苦酒即醋,說明很早就用大豆作製醋原料。

    這些記載都說明,漢代以後,我國北方的大豆逐漸成為蛋白質來源的副食品之一。

    利用大豆榨油,大概在隋、唐以後。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物類相感誌》稱“豆油煎豆腐,有味”以及“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是有關豆油的最早記載。豆油之外的豆餅則被用作飼料和肥料。

    明代《群芳譜》、《天工開物》和清初《補農書》中有用大豆喂豬和肥田的記載,但一般僅限於“豆賤之時”。

    明末清初葉夢珠在《閱世編》指出:

    豆之為用也,油、腐而外,喂馬溉田,耗用之數幾與米等。

    可見當時大豆已成為最重要的作物之一。

    關於豆腐的發明,相傳是始於漢代淮南王劉安。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出土的線刻磚上,有製作豆腐全過程的描繪。

    栽培大豆是從野生大豆經過人工栽培馴化和選擇,逐漸積累有益變異演變而成的。從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有不同的類型。從大豆粒形、粒大小、炸莢性、植株纏繞性或直立性等方麵的變化 趨勢,可以明顯地看出大豆的進化趨勢。一般野生大豆的百粒重僅為2克左右,易炸莢,纏繞性極強。半野生大豆百粒重為4克至5克,炸莢輕,纏繞性也較差。

    從半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間還存在不同進化程度的類型。用栽培大豆與野生大豆進行雜交,其後代出現不同進化程度的類型,介於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間。這也可以間接地證明栽培大豆是從野生大豆演變而來的。

    野生大豆是大豆的祖先。我國古代先民對野生大豆經過培育後,開始廣泛種植,遍布全國南北各地。

    西周、春秋時,大豆已成為僅次於黍稷的重要糧食作物。戰國時,大豆與粟同為主糧。但栽培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長江以南被稱之為“下物”,栽種不多。

    兩漢至宋代以前,大豆種植除黃河流域外,又擴展到東北地區和南方。當時西自四川,東迄長江三角洲,北起東北和河北、內蒙古,南至嶺南等地,已經都有大豆的栽培。

    宋代初年為了在南方備荒,曾在江南等地推廣粟、麥、黍、豆等,南方的大豆栽培因之更為發展。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的大豆生產也繼續增長,記述金代史事的紀傳體史籍《大金國誌》中,有女真人“以豆為漿”的記述。

    清初關內移民大批遷入東北,又進一步促進了遼河流域的大豆生產。康熙年間開海禁,東北豆、麥每年輸上海千餘萬石,可見清初東北地區已成為大豆的主要生產基地。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對大豆根瘤有清楚的認識,因此,古人很早就使得大豆與其他作物進行輪作、間作、混種和套種。

    在《戰國策》和《僮約》中,已反映出戰國時的韓國和漢初的四川很可能出現了大豆和冬麥的輪作。後漢時黃河流域已有麥收後換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