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栽培耕種(精裝)

古代栽培 5.(1/3)

    古代栽培 5.

    古代對大豆的栽培

    大豆雖不是禾本科,也還是用它的籽粒當糧食,所以在談古代農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時,大豆還是很重要的。

    我國是大豆原產地。在大豆栽培實踐中,我國先民在從野生大豆開始培育優良品種,總結和發展大豆栽培技術等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並通過對外傳播,對世界各國的大豆種植做出了貢獻。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大豆起源中心。大豆產於我國,可以從我國大量的古代文獻中得到證明。

    商代已有大豆栽培。商代主要的農作物,如黍、稷、粟、麥、秕、稻、菽(即大豆)等都見於甲骨文卜辭。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專家已經辨別出在農作物方麵有黍、稷、豆、麥、稻、桑等,是當時人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詩經》收有西周時代的詩歌300餘首,其中多次提到“菽”。如《豳風·七月》有“黍稷

    重,禾麻菽麥”。由《詩經》來看,我國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曆史。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的頭一篇《五帝本紀》中說,軒轅帝為修德振兵,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鞠五種”,這“五種”就是黍稷菽麥稻,菽就是指大豆,由此可見,軒轅黃帝時已種植大豆。

    根據在長沙出土的漢墓文物中有大豆一事,說明2000年前在我國南方已有大豆種植。

    《宋史·食貨誌》記載,宋時江南一帶曾遇饑荒,從淮北等地調運北方盛產的大豆種子到江南種植。從西漢農學家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大豆在我國已經到處栽培。

    除了古代文獻,考古發掘方麵的發現,也證實了大豆原產於我國。於山西省侯馬縣發現大豆粒多顆,根據測定,距今已有2300年,係戰國時代遺物,黃色豆粒,百粒重約18克至20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它直接證明當時已有大豆種植。

    於洛陽燒溝漢墓中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製糧倉上,有用朱砂寫的“大豆萬石”字樣。同時出土的陶壺上則有“國豆一鍾”字樣,都反映了我國種植大豆的悠久曆史。

    此外,長沙出土的西漢初年馬王堆墓葬中,也發現有水稻、小麥、大麥、粟、黍、大豆、赤豆、大麻子。

    根據古代文獻、考古文物等證明,栽培大豆起源於我國數千年前。最早栽培大豆的地區在黃河中遊,如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或長江中下遊。

    從商周到秦漢時期,大豆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種植,是人們的重要食糧之一。當時的許多重要古書如《詩經》、《荀子》、《管子》、《墨子》、《莊子》裏,都是菽粟並提。

    《戰國策》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霍羹。”就是說,用豆粒做豆飯,用豆葉做菜羹是清貧人家的主要膳食。

    先秦時期還用大豆製成鹽豉,通都大邑已有經營豆豉在千石以上的商人,表明消費已較普遍。另外也有將大豆用作飼料的。

    到了漢武帝時,中原地區連年災荒,大量農民移至東北,大豆隨之引入東北。東北土地肥沃,加上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的精心選擇和種植,大豆就在東北安家落戶。據《氾勝之書》記載,當時我國大豆的種植麵積已占全部農作物的十分之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