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畜牧漁業並舉(精裝)

古代漁業 2.(2/3)

    春秋時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開始使用鐵質魚鉤釣魚。鐵魚鉤的出現推動了釣魚業的發展。近海捕魚這時也有很大發展,位於渤海之濱的齊國,因興漁鹽之利而富強。

    從秦漢到南北朝的七八百年間,人們對魚類的品種和生態習性積累了更多的知識。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所載魚名達到70餘種。當時對漁業資源也實行保護政策。

    漢代隨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捕魚業較前代更盛。據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地理誌》記載,遼東、楚、巴、蜀、廣漢都是重要的魚產區,市上出現大量商品魚。

    捕撈技術也有進步,唐代官員徐堅《初學記》引《風俗通》說,罾網捕魚時已利用輪軸起入,這是最早的使用機械操作。東漢哲學家王充《論衡·亂龍篇》說,當時使用一種模擬魚誘辦法,就是集魚群以使魚上鉤,這是後世擬鉺釣的先導。

    這一時期海洋捕魚也有很大發展。漢武帝時已能製造“樓船”、“戈船”等大戰船,從而推動了海洋捕撈技術的發展,使鮐魚、鯖魚、鯷魚、鱝魚、石首魚等中上層和底層魚類的捕撈成為可能。

    魏晉至南北朝,黃河流域曆遭戰亂,捕魚類衰落,在長江流域,東晉南渡後經濟得到開發,漁業也在相應發展。這時出現了一種叫鳴糧的聲誘魚法,捕魚時用長木敲擊船板發出聲響,驚嚇魚類入網。

    在東海之濱的上海,出現一種叫滬的漁法,漁民在海灘上植竹,以繩編連,向岸邊伸張兩翼,潮來時魚蝦越過竹枝,潮退時被竹所阻而被捕獲。隨捕魚經驗的豐富,對魚類的遊動規律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唐代的主要魚產區在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這時除了承用前代的漁具、漁法外,還馴養鸕鶿和水獺捕魚。這是捕撈技術中的新發展。

    唐代漁法之多超過曆代,當時的釣具已很完備,有搖釣線的雙輪,鉤上置餌,釣線縛有浮子,可用以在岸上或船上釣魚。還有用木棒敲船發聲以驅集魚類,用毒藥毒魚或香餌誘魚進行捕撈等。鸕鶿捕魚也已出現。

    據代張鷟的筆記小說集《朝野簽載》記載,當時還有木製水獺,口中置有轉動機關,魚餌放在機關中,魚吃餌料時,機關轉動,獺口閉合而將魚捕捉。

    唐末,詩人陸龜蒙將長江下遊的漁具、漁法作了綜合描述,寫成著名的《漁具詩》,作者在序言中,對各種漁具的結構和使用方法作了概述,並進行分類。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專門論及漁具的文獻。

    宋元明清時期以海洋捕撈為主,出現了捕撈專一經濟魚類的漁業,捕撈海域逐漸上近岸向外海擴展,同時出現了不少新的漁具和漁法。海洋捕撈方麵實行帶有幾隻小船捕魚的母子船作業方式。

    宋代隨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開發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大量經濟魚類資源得到開發利用,浙江杭州灣外的洋山,成為重要的石首漁場,每年三四月,大批漁船前往采捕,漁獲物鹽醃後供常年食用,也有的冰藏後運銷遠地。

    此外,據《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北宋時遼國契丹人已開始冰下捕魚,契丹主曾在遊獵時鑿冰釣魚;此外還有鑿冰後用魚叉叉魚的作業方法。

    馬鮫魚也是當時重要的捕撈對象。使用的漁具有大莆網和刺網等。據南宋文學家周密《齊東野語》載,宋代捕馬鮫魚的流刺網有數十尋長,用雙船捕撈,說明捕撈已有相當規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