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畜牧漁業並舉(精裝)

古代畜牧 1.(2/2)

    弓箭的發明代表著人類的狩獵能力大提高,陝西的沙苑遺址、東北的紮賚諾爾遺址、山西的峙峪遺址都分別出土了石箭頭,其中峙峪遺址出土的石箭頭被核定為距今2.8萬年前。弓箭的發明和利用,可以遠距離地獵獲動物。

    石球和弓箭的發明和運用,均可以遠距離地對動物實施攻擊,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了有效進行遠距離獵狩大型野生動物的能力。

    既然人類能獵獲較大型凶猛的動物,當然就有能力捕獲一些性情比較溫順的動物或其年幼的個體,如草食動物的馬、牛、羊、驢,雜食動物的豬和狗等。

    隨著狩獵能力的逐漸提高,獵到的野獸有時一時吃不完,就拘係著它們以待沒有食物時再食用。通過拘係的辦法進行貯藏,人類便在與大自然的生存鬥爭中邁開了一大步,大大加強了人類對動物特征和特性的了解。

    遠古畜牧業的產生,除了來自人類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來自於動物方麵的內因。主要表現是野生動物作為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員,客觀上具備了與人類友好相處的條件。

    在極其遙遠的舊石器時期,人類要想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馴化為我所用的家畜,必須要借助於動物的天性。假如野獸堅決不予合作,或其獸性難以改變,人類也沒有什麽辦法。

    能夠成為家畜和家禽的動物,必須具備能被人類控製的習性。肉食動物中的老虎、豹等,人類一直試圖馴化它,直到今天仍未獲成功。這類動物的天性難以改變,捕獲以後,隻能關在鐵籠中,人類不可能安全地與其直接接觸。

    而有些動物通過人類稍微地實施馴化,可能就會變成家畜,如野豬、野馬和野羊等。這也是早期相互隔絕的不同地區,均不約而同地馴化了相同的野生動物的主要原因。

    動物被人類馴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與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生態關係。在一定的生態條件下,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之間有一條食物生態鏈連接著。

    食物生態鏈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種動物和植物由於食物的關係所形成的一種聯係。在生物群體中,許多類似的食物鏈彼此交錯構成關係複雜的食物網絡,人類也被納入這種食物網絡中,與各種動物結下不解之緣。

    現在人類飼養的家畜和家禽,都與人類的食物鏈有著一定的關係。比如,人遺棄的食物為豬、狗、雞等家畜所喜食,而豬、狗、雞的產品肉蛋等為人類所喜食。

    這種因各自的偏好而構成的食物鏈關係,導致人類和動物相互追逐對方的足跡,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為人類日後馴化動物提供了便利。在人類和動物的漫長的交往過程中,當人類需要與動物建立良好關係的時候,往往是人類需要動物的時候。人類給動物以額外的保護,成為其供食者和保護者。

    經過長期的人與動物的友好交往過程,動物便習慣人類所提供的相對舒適、現成的生活環境,而淡忘野外的相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久而久之,人與動物的這種新型關係便建立起來了。

    一方麵,人是動物的保護者和部分食物的提供者;另一方麵,動物是人類的活的食物庫,隨時都有可能被宰殺而作為食物,相互之間的依賴顯得缺一不可,動物進入人類生活世界之中便是必然的事情了。到了新石器時期,我國傳統的“六畜”豬、狗、牛、羊、雞、馬已基本齊備。當時的家畜的體質形態基本與現代家畜相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