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豐富金融形態(精裝)

錢莊銀號 4.(1/2)

    錢莊銀號 4.

    我國古代的高利貸

    高利貸信用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是最古老的一種信用形態,是通過貸放貨幣或實物以收取高額利息為目的的一種信用關係。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高利貸是一種占主導地位的信用形式。也就是說,在現代銀行製度建立之前,朝廷放貸和民間放貸是一

    種普遍現象。

    在我國封建社會,高利貸作為一種金融信用形式,是封建經濟的組成部分,是小生產者僅用於維持簡單生產活動的有利保障。

    高利貸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我國古代高利貸在長時期內是朝廷經營與民間經營、貨幣借貸與穀物借貸同時並存。

    春秋時期,史書《周禮》中有由國家機關“泉府”貸放貨幣的記載。“泉”通“錢”。《周禮》謂地官司徒所屬有泉府,掌管市的稅收,收購市上滯銷商品以待將來需要時出售,管理人民對財物的借貸及利息。

    西漢末年,商人勢力再次崛起,王莽改製時,設置專門的官吏,負責平衡物價、賒貸事務。當時市場上的平衡物價,實為賤買貴賣,從中獲利;而賒貸事務本身就是帶有利息的賒欠和放貸活動。

    唐王朝的“公廨本錢”, 官府用公款投入商業或貸放市肆,主要是對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放款,從中取利。

    宋代,官營高利貸推及農村,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和預購相結合向農民放款。

    宋以後,官府除保留救濟性賑貸,以及常平倉和社倉等非高利貸的借貸之外,以營利為目的的官府高利貸逐漸消失。

    民間高利貸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具相當規模。齊國有一些放貸者,常常貸錢和貸穀物,遍布全國。比如齊國孟嚐君貸款給薛邑農民,一次收債就得利息10萬錢。

    唐宋以後,民間手工業特別是小農經濟日益發展,高利貸遂進一步發展。首先是典當業。典當就是以借款人提供抵押物為特征的高利貸形式。其借貸對象多為工農業小生產者和城

    市貧民。

    明清時期,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具有高利貸性質的典當除在城鎮發展外,還深入農村,並有大規模資本積聚,成為高利貸的重要形式。

    明萬曆間,浙江烏青鎮有典當9處。清嘉慶間,陝西有當鋪30多處,散布於渭南、臨潼、藍田、鹹寧、長安數百裏之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