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繁榮貿易舉措(精裝)

繁榮貿易舉措 7.(2/2)

    其次是對外籍商人在政治、經濟上實行多種優待政策。比如:對外籍工商業者、藝人和宗教人士進出,以及外籍商人在唐代民間的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實行比較寬鬆的政策;在商品交易中實行開放式的貨幣政策,很多境外貨幣可以在唐代流通;尊重外籍商人的習俗和信仰;通過減免稅收的政策鼓勵外籍商人入唐長期從事經營等。

    統一而又富強的唐王朝,采取對外開放政策,並為此製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無疑會使唐王朝對外貿易蓬勃發展。

    外商運進我國行銷的商品種類主要是珠寶、玉石、香料、稀有珍奇動物、藥材、馬匹以及土特產品,運出的主要是中國的絲綢。

    唐中期以後,瓷器逐漸成為對外出口的大宗,海運的發展也為運輸瓷器這類質重易損的商品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有人將海上絲綢之路又稱為“瓷器之路”。在朝鮮、日本、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都出土了大量唐代和五代的瓷器。

    這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總量的增長與市場的開拓,也表現為深層次的滲透。各國、各地區的聯係日趨廣泛,商業貿易需求推動著東西方以及亞洲大陸內部更為密切的交流。唐代把握住了商品

    經濟的契機,對外貿易呈現出新的麵貌。

    據記載,唐末在廣州從事貿易活動的外國人有一個時期竟達12萬人以上,他們帶著香料、藥物和珠寶,換取中國的絲織品、瓷器等物。“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也是基於海運事業的發展。

    隨著唐代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深入,大量外商湧入中土,在城市工商業群體中占有相當數量,這是唐代外貿經濟的重要特色之一。在外商中,既有萬裏求寶賣珠的行商,也有開店設鋪的坐賈;既有在民間遊走的私商,也有以朝貢名義開展變相經貿活動的官 商。“胡商”、“胡店”、“胡餅”、“胡姬”等名稱正是現實的反映。

    大城市有專門接待胡商的邸店和住坊,有單獨為胡人居住的蕃坊。往來居住的外商在我國的活動範圍很大,幾乎所有水陸交通發達的大中城市都有他們的足跡。也可以說,凡是外商經常出入或聚集人數較多的城市,必是商業或轉輸貿易興盛的城市。

    唐代對朝貢使團有很多優待政策和措施,如根據路程遠近給付資糧,安排住宿,饋贈物品,允許入市交易,邀請參加皇帝舉辦的“宴集”。據統計,南亞、中亞與西亞來唐使團共343次,每團少則數人,多者可達數百人。

    當時,與唐發生聯係的國家和地區有300多個,包括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周邊內附少數民族部眾,與唐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和獨立政權,甚至極其遙遠的地方的國家。總之,唐王朝使對外貿易範圍廣泛且具有連續性,貿易渠道眾多而內容豐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