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繁榮貿易舉措(精裝)

繁榮貿易舉措 7.(1/2)

    繁榮貿易舉措 7.

    唐代繁榮的對外貿易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強大鼎盛的朝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內外交通的發達。當時以長安為中心,設置驛路,貫通於全國各地,進一步刺激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唐太宗李世民大力倡導,接納少數民族和外國人,甚至為了對外交流和國際貿易,可以給予外國人超國民待遇。並且唐代允許境外的貨幣在國內流通,以此方便外國人在我國的經貿活動。

    大唐一代,“盛唐氣象”的恢弘、博大與開放,成為這一曆史時期的象征,也成為我國曆史上最繁榮的時期。

    開展對外貿易必須首先擴展對外交通,這是最基礎的一項工作。唐代在擴展對外交通方麵無疑是極為成功的,既有陸路交通,也有海上交通。在這方麵,史書多有記載。

    在陸路交通方麵,據唐代賈耽撰寫的《皇華四達記》記述,當時通往周邊民族地區的交通幹道,主要有安東道,高麗、渤海道,大同、雲中道,回鶻道,西域道,天竺道,廣州通海夷道。此外,還記有從長安分別通往南詔的南詔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這些道路,西向可通往西域,穿越帕米爾高原和天山的各個山口,到達中亞、南亞與西亞,甚或遠至歐洲,即著名的陸路“絲綢之路”。

    唐代對外貿易的繁榮興旺,還表現在海上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後因戰亂陸上絲綢之路交通受阻,海上交通與貿易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廣州通海夷道”,已能通往印度洋,直達波斯灣,全長10多千米。此航線,我國和亞非各國商船往返不絕,促進了唐朝與阿拉伯國家、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往來。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也是基於唐代海運事業的發展。據《新唐書·閻立德傳》記載:唐貞觀時閻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船五百艘”。

    除了擴展對外交通,唐代在國家統一後走對外開放的政策,以及唐政府采取了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保證,是對外貿易繁榮的根本所在。

    唐代在“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時期,社會經濟穩定發展,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使西北政治中心、東北軍事重點防禦區和南方經濟富庶區聯結起來,大大加強了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相互促進。

    這些都為開放的國策奠定了物質基礎,使得國人在麵對外來文化和商品衝擊時具有充分的自信心。

    唐太宗李世民對華夷觀念主張“華夷一家”,這一觀念不僅是對前人的超越,也對後世製定國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唐代,“萬國”、“四海”、“華夷”、“蕃漢”、“胡漢”等名詞使用的頻率很高,體現了一種開放的態勢。

    在這樣的觀念下,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全麵發展的局麵:地域向外拓展;民族遷徙與民族融合有了新的進展;在文化上汲取與推廣並行;在科舉製下的人才選拔;社會觀念和社會風俗開放,包括婚姻、家庭、女性、娛樂、休閑、節慶的調整與包容等。

    唐政府還實行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保證。首先是設置專門的官署,以適應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

    為適應對外經濟貿易由西北內陸向東南沿海的轉移,從陸路絲綢之路向海上絲綢之路的轉移,唐代除原有接待外來人士的鴻臚寺,還設立了管理邊境貿易事務的互市監,中央和地方官府還采取一些變通的措施,鼓勵外籍商人在邊境地區進行民間自由貿易。並設立了管理沿海貿易的市舶司等機構,以適應海陸貿易的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