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繁榮貿易舉措(精裝)

繁榮貿易舉措 3.(1/2)

    繁榮貿易舉措 3.

    商人政治家的呂不韋

    呂不韋是戰國後期衛國的大商人,他也是雜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由經商而經國,其氣魄之大、眼光之遠、創意之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少來者。說他是古今中外第一風險投資商,實在當不為過。

    呂不韋由經商而經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商經”。正如他所說的“奇貨可居”一語,後來已經成為一句成語。寥寥四個字,便道出了進行風險投資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呂不韋是濮陽人,濮陽是戰國時期衛國的首都,故址在現在的河南省濮陽市南。衛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曆史,不過,到了呂不韋的時候已經衰落得隻剩下濮陽一座孤城,前景黯淡。呂不韋眼見國內無望,便出國尋求發展的道路。

    呂不韋最先選擇的事業是經商,從事貿易。離開衛國以後,他就在韓國的舊都陽翟開始經商。陽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禹縣。

    在陽翟,呂不韋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豪商,被稱為“陽翟大賈”。這時的呂不韋,大概也就30歲左右,已經是家累千金,富可敵國,事業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

    大約在公元前262年,呂不韋為生意上的事情來到趙國都城邯鄲,並在這裏偶然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

    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嬴柱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沒有。

    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這就是已經成為漢語成語的“奇貨可居”。奇貨是指稀少珍奇的貨物,可居就是可以進貨囤積。“奇貨可居”,就是現在投資購進稀缺的商品,留待將

    來高價出售。

    呂不韋不愧是一位國際級的大商人,他將異人作為投資對象來審視,精明地察覺出異人這一“商品”的價值。

    呂不韋是老謀深算的投資大家,他認準目標以後,行動非常慎重。在邯鄲初見異人時,他聲色不露,隻是在心中審度盤算。回到陽翟,他先作調查,搜集有關異人各種信息,經過仔細研究,再三計算核實以後,製定出一個大膽的投資計劃,決定將自己的全部資產,投資到異人這個升值空間中去。

    由於事關重大,呂不韋覺得需要同父親商量。他專程從陽翟回到濮陽老家,就擬定的計劃征求父親的意見。在《戰國策·秦策》裏,留下了呂不韋與父親談話的片段。

    這段談話的大意是這樣的,呂不韋問父親說:“投資農業,耕種收獲,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

    父親答道:“十倍。”

    他又問:“投資商業,買賣珠寶,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

    父親答道:“一百倍。”

    他再問道:“經營政治,擁立國君,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

    呂不韋的這一句問話,就是他看中異人的價值所在,也是解答“奇貨可居”的關鍵。在呂不韋的眼裏,異人的商品價值,不是普通的商品價值,而是政治權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由此,呂不韋要從經營商業轉入經營政治,他要由買賣商品轉入買賣權力。他要投資異人,擁立異人成為秦國的國王,然後自己自然會從中得利。

    對於一位商人來說,這可是破天荒的投資計劃。然而,這個投資計的利潤究竟有多大,他拿不準,他心中不安,他希望從父親的口中得到一個中肯的估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