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22章 百川歸一——蔣介石(10)(3/3)

    本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確確實實出現了一股文化複古的浪潮,其原因固然有因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的衝擊,超過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導致某種逆反心理的因素。但更有所謂“官方倡導”的前提。當然,一個民族在走向近代化的進程,出現短暫的複古現象是不足為怪的,甚至可能湧現以複古為旗幟的真正的文化複興,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然而,蔣介石倡導的這次文化複古運動,雖然卷入者不乏真摯的學者,在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研究方麵也貢獻了不少成果,然而,這股浪潮對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而言,卻無疑是一種反動,它並不具備真正民族複興的含義,得益者隻是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政客。對亡靈的膜拜、古籍的推崇,不過意在開拓一種馴良政治的文化環境,造就忠孝節義的擬古良民。

    蔣介石以複古型的文化觀為底色,以倫理性、功利實用性的哲學理論為基礎,建構了一個包括政治、倫理、教育、社會,宗教諸方麵的龐大的維係意識體係。

    與近代前一批的軍閥所不同的是,蔣介石集團的發跡起始於一個半近代化的政黨和一個顯然具有進步意義的主義:而蔣介石多半的政治生涯又是以全國的統治者的麵目出現。他的集團雖然在形式上包容了所有地方軍閥,在意識上也留下了前代的沉渣,然而,作為一個成熟的中央性軍閥,自身的規律不期而然地要驅使它向傳統文治過渡,盡管這個過程由於時代的緣故並沒能實現,但他的維係意識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他的集團,變成一種不太正常的統治意識,其集團的政治行為也缺少那種在其他軍閥身上普遍存在的非法感和臨時感。

    正因為上述的原由,蔣介石的維係意識在某些特征上很接近於傳統的常態統治者。除了加強軍事集團內部的各種聯係外,開始在全國推行道德意識、道德行為與道德秩序的強化。

    然而,蔣介石畢竟是一個軍閥,一個來不及也不可能變成皇帝的最後的軍閥。這一點,連他自己也有所意識。在大陸潰敗前夕。他屢次責罵他的部下都變成了軍閥:腐敗、無能、自私。其實他自己也難逃此劫。軍閥的本性終究使他把槍杆子、地盤和金錢放在第一位,不但閹割孫中山遺下的黨,而且閹割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僅沒能認真進行每一代中國政權都厲行的經濟建設,反而因軍事行動而摧殘了微弱的中國工商業。滿心指望的道德秩序也隻能建立在刺刀尖上。結論是自然的,即使沒有共產主義的崛起,蔣介石集團也不可能使中國走上歐美之路,完成近代化的進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