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11章 軍刀背後的心機(5)(2/3)

    其二,形神俱具的軍隊教育。

    有了集團道德,而沒有係統的教育和灌輸也等於零。作為實幹家的馮玉祥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認為:“兵丁如將開知識的小孩,如常看忠孝節義的事,腦筋中自然有好思想,如常看殺人放火的事,腦筋裏自然有惡思想。兵丁又如初進城之鄉民,如有好人指引,必入正路。如遇壞人指引,必入花街柳巷。”所以軍隊的道德教育是很關鍵的。教育又分形體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兩種,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身教和言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教育將徒勞無功。

    為了貫徹道德教育,馮玉祥組織了成千上萬士兵參加的洗禮,每禮拜日均延請中外牧師講經布道,後來幹脆組織了“西北基督教協進會”,開設“傳道學校”,計劃在軍中每千人設一傳教牧師。馮軍中還有一位會唱大鼓書的道德宣傳家鄧鑒三,時常把馮所需要的精神教育內容編成鼓詞當眾演唱。

    為宣傳愛民愛國思想,1924年北京政變之後,馮部的每個士兵都戴著“不擾民真愛民”的臂章,每門列隊練習照例有“愛國愛民”的呼號,還編寫《義勇小史》、《八百字課》等充滿民族精神的“精神書”作為精神教育的讀本。利用讚美濤的曲調重新填寫具有愛國意義的詞句,在每座營房中貝占“國恥圖”。為突出身教的作用,他親自參加軍隊為民進行的築堤修路工作。

    為激勵勇敢精神,馮玉祥給作戰勇猛,不怕死的士兵諸多獎勵,包括越級提拔,還特別采取適應士兵農民式心態的給榮譽、給麵子的作法,鼓勵士兵奮勇向前。他給受傷多的官兵發榮譽標誌,受傷一次佩戴一條紅布,二次佩戴兩條,餘類推。節日聚餐,紅布條戴得最多的士兵坐在最上首,沒負過傷的軍官則要負責為受過傷的士兵端茶上菜。

    為提倡互濟互助,馮玉祥不僅強調戰時的互救,還特別要求下級軍官愛護士兵,要學所謂耶穌為門徒的榜樣,遵從以高待卑的道理,並嚴格禁止克扣軍餉。他自己也常與士兵混在一起,同吃同住。吉鴻昌當兵時,一次同伴溺水,他雖不會水卻率先下水救人,雖幾被淹死,卻得到了馮玉祥的特別賞識,名之曰吉大膽。

    此外,馮玉祥還能堅持過樸素的生活,率先吃苦耐勞,雖身為高官,手握重兵,卻粗茶淡飯布衣葛被,一時傳為美談。

    其三,熟人原則的統馭方略。

    如果說馮玉祥的維係道德還多少有些洋味的活,那麽他控製部眾的方式卻從裏到外透著土氣。馮玉祥的帶兵特點就是一個字:“熟”,對部下的來曆、人品、相貌以至性格習好都力求熟知掌握,提拔軍官非熟不用。在他當團長時,全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他都能叫上名字。對於有些人甚至能叫出小名,如淩雲的小名“厚兒”,劉汝明的小名“呆子”等。因此馮玉祥日常見了他們不隻呼大名,並且直呼其小名,這樣不僅使部下有一種家人式的親切感,而且每個人都覺得長官對他很重視,由此生出感激之情。當旅長時,每次招新兵他都要挨個過問,入伍後他還要挨個營房地走。與新兵拉家常、詢問家中情況、個人習性,務必使“熟而後己”。使他的關懷盡可能地落到每個人頭上,從而令他的軍隊“每一個人都是鐵打的身,鐵打的心性,而大家都象鐵環箍著似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