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3章 軍閥集團的生存土壤(1)(4/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鑒於基督教的影響和團體凝聚力,一直在北洋營壘中處於特殊地位的馮玉祥,直接擷取基督教教義的某些利於他的成份,並利用宗教本身聯絡、聚合人群的形式。讓耶穌基督為他維係軍心,博得了“基督將軍”的美名,蔣介石則更加乖巧,奉信基督教成了他取悅西方國家和聯絡國內歐化階層的手段與招牌。

    有時,西方思潮對軍閥政治的影響還會表現在這樣一些場景,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學的輸入與愛國浪潮的高漲交織在一起,某些較為敏感的軍閥總能喊出一些時髦的,口號以爭取軍心和民心。如閻錫山就一貫認為“新能存在,舊必滅亡”。因此總是隨時代風雲的變幻,相應地打出一些“主義”和“旗幟”,以示“進步”和趨時,吳佩孚盡管滿腦子“仁義道德”,但也曾起勁地高喊“德謨克裏特”以至“勞工神聖”,從而在與皖係的鬥爭中爭得若幹人心的籌碼。

    應該指出的是,軍閥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是極為有限和相當淺層次的,比起他們的封建根基來,西方文化的影響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縱使是“西化”較深滿嘴新詞的閻錫山,也最多達到中體西用的水平,並沒有超出前輩張之洞的窠臼,近代軍閥說到底還是封建軍閥。

    Ⅱ“炮灰”的追求

    從社會學角度,如果把軍閥集團視作一種社會群體的話,那麽士兵(包括下級軍官)就是其中一個麵目不同和被動的亞群,他們對整個群體的目標麻木不仁,可又身為實現這種目標的主要工具,他們與大群體的聯係是鬆散的,可是將他們束縛在軍閥戰車上的力量卻有他們自身情願的成份,士兵群的精神麵貌和思想素質不知不覺在製約著軍閥上層的維係方式和統治思想,對施政受體的適應,成為軍閥政治中教化欺騙的主要表征。

    1、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士兵成份

    西方資本主義的全麵入侵與國內封建勢力的剝削壓榨,造成了中國農村的普遍破產。軍閥割據,累年內戰,兵匪之禍連結,天人災相繼,更加劇了農村破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的社會結構出現了畸形的病變。

    首先,農村的生產與生活結構出現了變化。隨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的深化,中國農村傳統的自然經濟的解體逐年加劇,農業生產日甚一日地被拖入殖民化的商品經濟軌道,農民愈來愈多地從事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料的棉、麻、絲、桐油,大豆等項產品的生產。農村生活的商品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據1921—1925年全國7省17處調查,農村家庭的全部生活資料約有1/3是購買的,全部農產品約有一半是出賣的。中國農民在殖民性的商品經濟模式裏,身受國際資本與國內中間商及封建勢力的多重盤剝,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使他們破產失業,流離失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