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國風雲

第三百四十七章 最後狂瀾(1/3)

    ;

    九月二十四ri深夜,上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秦興公楊義臣接到了東北道大使薛世雄的急件。

    薛世雄就北虜大軍突然停止攻擊白狼隘口和神武川,並迅速撤退到黃花堆和金沙灘一線,做了簡略分析和推衍。據右武衛大將軍、滑國公李景判斷,北虜可能尋找到了由桑幹水上遊方向直達武州塞的間道,而這條間道在代北軍倉促後撤之際可能未被徹底破壞,繼而給了北虜一條死裏逃生之路。據此,東北道諸軍統帥已經聯名上奏皇帝和中樞,請皇帝和中樞密切關注戰局發展,並及時作出攻防策略上的調整。

    薛世雄作為東北道最高軍政統帥,直接對皇帝和中樞負責,實際上沒有必要把東北道諸軍統帥對戰局的分析和推衍告之楊義臣,但在戰局發展到最為關鍵時刻,薛世雄卻這樣做了,其中必有深意。

    楊義臣看完薛世雄的書信後,完全認同東北道諸軍統帥對當前戰局的推斷。

    楊義臣曾是代北軍的統帥,尉遲氏及其家族、部屬、故舊始終是代北軍的核心力量。帝國兩代皇帝視尉遲氏為股肱,極盡恩寵之能事,原因便在如此。先帝從國祚安全角度考慮,早早便把楊義臣調出了代北,以遏製尉遲氏在代北的影響力,但同樣出於北疆鎮戍的需要,兩代皇didu始終沒有閑置或者棄用楊義臣,而是讓他繼續鎮戍邊陲,委以重任。楊義臣做為帝國邊陲鎮戍的著名統帥之一,不但熟悉邊陲的軍政事務,對代北軍事更是了如指掌。

    在北虜停止對神武川的攻擊後,他已經預感到戰局要發生劇變,隻是考慮到自身處境艱難。不便向其他戰場統帥打聽軍情,以免落人口實,自尋麻煩。哪料轉眼間薛世雄就主動傳來了訊息。

    對皇帝和中樞在東征結束後馬上實施南北決戰的策略,楊義臣是極力反對者之一。之所以反對,並不是因為政治上的保守,而是純粹從軍事角度出發。帝**隊在經過西征、東征之後,jing疲力竭,損失巨大,再進行聲勢浩大的南北決戰是不合適的。退一步,就算北虜乘著帝**隊虛疲憊不堪之際。大規模南下入侵,帝國也完全沒有必要耗盡國力與其進行正麵決戰,僅憑借長城、山川險隘、氣候、堅壁清野等眾多然優勢和有效手段便可度過危機,雖然這一消極防禦策略必然會在政治上給皇帝和中樞的權威造成打擊,但在軍事上它是正確的。有利於盡快恢複前兩次遠征對帝國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是皇帝和中樞的“麵子”重要,還是帝國的長治久安、中土的和平統一重要?兩者相比。孰重孰輕。一目了然。但皇帝和中樞如同失去了理智的雄獅,隻顧炫耀自己雄偉的身軀和強悍的力量,根本不去理會自己鮮血淋漓的傷口,為了所謂的王者尊嚴,甚至不惜與敵玉石俱焚。

    楊義臣到了決戰戰場後,對兩敗俱傷甚至是玉石俱焚的決戰後果十分不安。如此決戰。有何意義?即便軍事上勝利了,但在政治上,是徹頭徹尾的失敗。皇帝和中樞難道被血腥和殺戮衝昏了頭腦,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了?

    終於。在兩敗俱傷已經既成事實,馬上麵臨玉石俱焚之危的緊要關頭,戰局發生了變化。北虜是不是當真如李景所推測的,找到了突圍間道?楊義臣久居代北,對那條道很熟悉,也知道代北軍在撤退之際肯定要對其進行破壞,但破壞的程度就不清了,或許破壞的不嚴重,能夠給北虜一個逃生的機會。

    假設這個推測是正確的,始畢可汗和北虜主力正從那條間道急速撤離,那麽決戰事實上已經結束了。既然決戰結束了,薛世雄此刻的“示好”,目的何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