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三十一章 鹽商壟斷的終結(2/2)

    於是,邊鎮軍需再度緊張,軍費支出大幅提升,明朝陷入了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危機。

    所以,當初皇帝是可以選擇再行“開中法”,用嚴刑竣法來保證這項良法的施行。

    但皇帝思慮再三,與臣子反複商議,最終還是采取了更接近後世的鹽政,簡化了食鹽流通的環節。

    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間環節越多,就越容易出現紕漏。就象機器,零件越多,越容易出故障。

    象開中法,要經過報中守支市易,才算完成了全過程。在這三個環節中,容易出現弄虛作假的事情。

    要杜絕是不可能的,錢財動人心哪!要加強監督管理,在行政上的投入,就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負擔。

    所以,莫不如就掐住鹽廠這一道關。把鹽稅加在鹽價裏,規定最低購貨數額,誰來販賣都可以。

    這就很接近後世的做法,什麽稅和費,都包括在商品的售價裏。

    當然,這樣的鹽政等於是打破了鹽商的壟斷。盡管他們可以依靠購鹽的數量,享受更低的價格。但與以前相比,卻是大大不如。

    鹽商也走了不少門路,甚至購買債券向朝廷示好。同時,鹽商們也想效仿各大商會,成立鹽商總會。可這個名稱,朝廷不予批準。

    盡管不甘心,但朝廷的意旨已經明確,不可能更改。眾鹽商也心中清楚,此次會議隻不過想爭取些更好的條件罷了。

    “開中法早已崩壞,折色法和綱法亦是積弊難返。今之鹽法,中間環節少,既利販賣,又利百姓,諸位心裏也必然清楚。”

    夏中時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緩緩說道:“取消鹽引專銷,取消引岸限製,看似對諸位的獨家壟斷造成了影響。可諸位好好想一想,若沒有萬歲壓製權貴,你們的獨家買賣豈能持久?開中法崩壞,難道不是很好的教訓?”

    商賈若是單純的做買賣,自然是好。可權貴和各方利益集團的染指,又豈是尋常商賈能抗衡的?

    官商也就來緣於此,商依附於官,官為商提供方便,弄得官不官商不商,最終損害的就是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壟斷也是一樣,皇帝不喜歡。無論是鹽商的豪富奢侈,還是對鹽價的控製,皇帝都看不慣。

    有錢就好辦,投資的選擇很多,為什麽死盯著食鹽?對短視而貪婪的鹽商,皇帝沒有什麽好印象。

    海商總會、江南商會、中華商會、長江商會,那都是響應朝廷號召,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

    鹽商如何,買債券有利息,這個馬屁根本打動不了皇帝。哪怕是捐輸,皇帝也不稀罕。

    要知道,鹽商賺的錢,本來就是要入國庫的,是從老百姓嘴裏摳出來的。

    新鹽政能夠切實地嚴格執行,用不著鹽商捐輸,朝廷財政得到的更多。而且,老百姓也不用再忍受高鹽價之苦。

    還有一點,那就是私鹽將自動消亡,都不用朝廷出人出錢地去打擊。私鹽屢禁不止,不就是官鹽價高,老百姓吃不起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