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一十八章 朝廷主導移民,吉林府(2/2)

    所以,抗災救災賑災的工作一直在推進和深入,為渡過十幾二十幾年的大災害做著不能鬆懈的準備。

    受到影響的百姓也是越來越多,朝廷已經想得周到,做得細致,機會能不能抓住,就要看個人的想法和魄力了。

    “看來,你的想法還是頗有遠見的。”高迎祥了解到新的移民政策,對外甥要跑運輸的想法給予了讚同,“但我和過兒還是要從軍,一刀一槍拚個前程。”

    李鴻基舉杯相敬,“舅父奔的是大富貴,甥兒隻顧眼前小利,慚愧。”

    “什麽大都是為了生活。”高迎祥喝了口酒,搖著頭說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誰也沒有前後眼,說不上是好是壞,過上十年八年再看吧!”

    不管是從軍拚命,還是其他的謀生,總歸是個人的選擇,誰敢保證一定能夠實現心中的希望?

    但選擇總是有的,不會出現走投無路的絕望,隻能鋌而走險,危害社會。

    朝廷多拿些錢財,皇家也沒有攢個金山銀山的必要,但給老百姓多幾條活路,才是保證國家、社會穩定的不二法門。

    這個道理,皇帝最是清楚,也在不斷地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遼東,吉林府。

    平遼之後,朝廷重拾擴張之策,由遼東向北拓展,先設吉林府,府治便在吉林船廠城,又名“船廠”、“雞林”、“江城”。

    吉林府城重建後,沿江船廠也開始招工建造,大批江淮的漕工及各大造船廠的工匠,被移居於此。

    在吉林府城的東麵,是朝時渤海國的都城忽汗城,當時被稱作敖東城。

    西麵則是原奴兒幹都司的亦東河衛,又名龍安站,現朝廷更名為長春。在宋朝時的名字更是人人皆知,黃龍府是也。

    明軍第一輪向北推進便以這三點為支撐,形成了牢固的防線。北可繼續向鬆嫩平原推進,南則囊括數千平方公裏的直轄之地。

    盡管吉林府地廣人稀,但上萬官兵的駐紮屯墾,大量移民的到來,還是使其呈現出了蒸蒸日上的勢頭。

    主要還是朝廷政策的傾斜扶持,移民在遼東享受一個政策,可若選擇吉林府,享受的政策則更加優惠,更加使人心動。

    首先是吉林府治、長春、敖東這三座新城的周邊,村鎮紛紛建成然後便是交通沿線的驛站和明軍運輸物資的中繼倉庫,百姓在周邊村屯定居。

    村鎮的規劃是官府確定的,或是原有舊址,或是重新設定的宜居宜耕地區。而離著軍隊近,不僅安全性高,軍隊協助建設也更方便。

    如果要單靠移民建設吉林府,顯然是達不到要求的。要知道,吉林府可是明軍繼續向北推進,消滅建奴殘餘的後勤基地。

    所以,在遼東開始實行的義務兵製,共招兵兩萬六千,全部進入吉林府,參與到拓荒墾殖之中。

    光是今年,軍隊和移民便開墾荒地近三百萬畝,建立村鎮四百餘個,初步改變了吉林府隨處荒野、百裏無人煙的景象。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