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一十六章 高迎祥、李鴻基(1/2)

    闖關東早已經開始,闖西口則需要先占據河套,準確地,是前套。

    由於提前的屯儲積累,以及土豆、玉米、番薯等抗旱高產作物的硬性推廣,大災害對於明帝國的影響,現在還不算嚴重。

    這隻是大災害的剛剛開始,有準備,有計劃,從朝廷到地方官府,無論是統籌,還是組織,都有個適應,以及工作捋順的過程。

    同樣,這也是對官員各項能力的一次考察和檢驗。能者上,劣者下,為以後應對蔓延數省、持續十數年的大災害,作好準備。

    吏治終究是最重要的問題,皇帝計劃得再好,下麵的執行不力,也沒有好的結果。

    此時,又能看出皇帝的深謀遠慮。

    整頓吏治從啟二年便開始,從朝堂擴散到地方,督察院、東廠、鎮撫司可謂是三管齊下,殺頭流放,幾年來不知有多少官員落馬,遭到了嚴厲懲處。

    對官員的震懾,監督懲處的體係流程又得以嚴密,大明的吏治在人頭滾滾中有了極大的好轉。

    隨著大量官員的落馬,得益的不僅是國家、百姓,還有被稱為胥吏的沒有升遷前途的階層。

    大量的吏員得以授官,因為有著基層的工作經驗,又有了晉升之途,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業績多數都比較優秀。

    從上到下的效果傳遞,朝廷、地方官、百姓,因此而呈現出好的跡象。

    特別是陝西,在今年全省鬧災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大批的流民,社會秩序在總體上保持穩定。

    而各項改革措施,也沒有因為災害而停滯不前,依舊在不斷推進,改變著大明子民的命運。

    蹄聲從遠而近,李鴻基趕著郵驛馬車,直到驛站大門。

    一個驛卒打開大門,馬車進院停穩,李鴻基笑著和驛卒打著招呼,跳下馬車,趕到公事房,交接公文和郵件。

    交接完畢,這一趟差使算是順利完成,李鴻基不由得長出了口氣,在廊下的桌旁一坐,端起茶壺咕咚咕咚猛灌。

    這裏是銀川驛,座落在銀川河穀中段的西番莊,銀川河從驛館西邊流向黃河,是河州通往青海、河西等地的第一驛站,位置十分重要。

    明成化年間設銀川裏,驛站所處,很早以前就是交通要衝。附近的鳳林關、鳳林渡、蓮花渡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關隘和津渡。

    自明宣宗采取了休養生息的國策,進行全麵戰略收縮,北疆萎縮至長城一帶,東北地區縮至遼東,西北地區則退至嘉峪關,對青藏地區已不能有效控製。

    可從平遼之後,朝廷加大了對西北的投入力度,洮州、河州、西寧三衛的兵力增加,裝備更新,顯示出了皇帝對於重振西北軍事的雄心。

    而銀川驛等西北驛站,也得到了資金扶持,或新建,或整修,驛卒的人數也有增長。

    自元朝建立內地通往西藏的驛站、驛路以來,經過百多年的頻繁交往,到了明朝永樂朝,原有交通組織又進行了調整,修複,內地和西藏各重要地區的交通,更加暢通無阻。

    當時,僧俗官吏、商賈、朝佛香客,絡繹不絕,出現了“道路畢通”,使臣往還數萬裏的景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