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三百九十九章 階梯人才培養,辜恩背德(1/2)

    而且,沒有目標,沒有科研新項目,科學院又有什麽用,又怎麽能培養出頂尖的科學家?

    工業革命,將要由大明來發起並引領,底蘊便是不斷湧現出來的科技人才。所謂的厚積薄發,正是同樣的道理。

    皇帝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引導和提倡激勵,使大明帝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急追進取,並最終超越領先。

    沒錯,大明帝國在科學基礎上已經落後,盡管這種落後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是數百年才能夠看出惡果。

    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沒有誰比皇帝更清楚,也沒有誰比皇帝更有痛切的感悟。

    “其實,按照正常的思維和發展,線膛槍是先於適用的子彈問世的。”皇帝緩緩道:“這個先後順序,對孫愛卿或許有些啟迪……”

    曆史上,線膛槍問世之後,隻是一種實驗性的武器。因為刻有膛線,前裝子彈要保證在槍膛中的閉氣性,往往做得比槍的口徑略大。

    這樣的結果就是裝彈時極為費勁,通常需要用錘子來擊打推彈杆才能將槍彈推到位。

    而這又常常導致更危險的情況發生,就是槍膛破裂。子彈也會產生變形,達不到預期的殺傷效果。

    米尼彈則是對這種種弊端的改進,而應運發明的。米尼彈的口徑比槍口徑略,裝填輕鬆。

    彈體還有螺紋以配合膛線,尾部空心,使用軟木材料,依靠發射的火藥氣體而受熱膨脹,從而保證氣密性,並使彈體沿膛線旋轉。

    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上,孫元化等研製人員卻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皇帝所提的建議和思路,他們根本就想不到子彈的改進方法,線膛槍的實用也就卡在第一個大困難上。

    現在的困難隻是槍管中膛線的拉製,一旦有適用的機械製造出來,除了資金,線膛槍作為實用武器也就沒有了障礙。

    有坩堝生產出的高碳鋼刀具,品質還在不斷提高,製造出拉線機械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任務。

    就如同當初鑽滑膛槍管,由人工到機械,工作效率的提升,令人震驚,也是能迅速裝備明軍的重要原因。

    “……與槍管同軸心,刻刀在拉動的時候同步旋轉……”

    孫元化心中有了約略的想法,對萬歲的學識和奇思妙想早已欽佩不已,此時倒也沒有太過激動和驚喜。

    皇帝講片刻,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又緩緩道:“科學院的擴建完成後,便從少英院中招收見習弟子。從培養棟梁之才,形成階梯,才能保證不出現人才斷層。”

    就目前而言,科學院中的大多數人員都是半路出家,依靠著成年人的學識、理解和悟性,強行補習自然科學,再向上攀登。

    這種辦法是無奈之舉,也非長遠之計。所以,皇帝才要把少英院的孩子們安排進去。

    早了還不行,沒老師,總不能皇帝去親自教吧?經過這幾年的準備,通過對科學院的考察,皇帝認為條件已經成熟。

    “微臣遵旨。”孫元化躬身領旨。

    盡管萬歲對科學院可以稱為偏愛,並以授官的辦法招攬了很多原本要靠科舉入仕的學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