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三百三十六章 拓邊不簡單(2/2)

    毛文龍喝著茶水,靜下心神,又重新提筆,寫謝恩奏疏。

    盡管他馬上就要出發,但這奏疏卻是程序,哪怕比他會晚到京城,也是臣子必須要做的。

    同樣的夜深人靜,遼東經略熊廷弼也在燭光下寫著奏疏,卻是密奏。

    毛文龍得封受賞,作為平遼作戰的主帥,熊廷弼這邊卻沒有接到聖旨,卻是皇帝的密信。

    遼東需留多少人馬鎮守?主將由誰擔任比較合適?每年向北拓展多少裏,比較穩妥合適……

    皇帝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隻是在細節上還要征詢下老熊的意見。

    熊廷弼知道皇帝沒有馬上封賞的原因,袁可立還不是一樣。好飯不怕晚,這是比較通俗的解釋,也是皇帝還沒有最後確定遼東主將的正常表現。

    實際上,與毛文龍同等官品的還有數個總兵,包括京營飛騎的周遇吉、曹文詔,登鎮總兵張可大等人。

    但他們都有先天的弱勢,除了資曆,就是對遼東不夠熟悉。對毛文龍來說,這當然是他的優勢。

    可要是皇帝對毛文龍不滿意,也就不排除將熊廷弼繼續留在遼東。

    熊廷弼也不是不能留下,隻要皇帝決定了,他自然也會兢兢業業,完成滅奴和拓邊的任務。

    沉吟著,思索著,熊廷弼的措辭比較謹慎,他推薦了毛文龍,把鎮守遼東的人馬確定在三萬。

    料敵從寬,熊廷弼不想壓得太狠,讓遼東主將難做,哪怕這個主將最後是他。

    “重建遼東尚未正式開始,萬歲就已經把拓邊提上日時議程……”

    熊廷弼放下筆,抬頭望著牆上的地圖,陷入了長長的思索。

    北邊是草原,是海西,人煙稀少,環境惡劣。而阻擋明軍北進的主要因素,卻並不是這些,而是糧草物資的運輸供給。

    奴兒幹地區為何被定為羈縻之地,為何宣宗時內遷奴兒幹都司於三萬衛(今遼寧開原)?

    原因其實很簡單,奴兒幹地區苦寒,道路不便,朝廷財政的負擔很大。

    宣宗實施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幹、解散下西洋人員,以休養生民為念,在文治上可稱為賢君。

    但熊廷弼卻並不讚同此舉,並且認為在天下全盛之時施行收縮政策,令人遺憾。而邊疆事務雖然繁雜,但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往往也並不合適。

    手在地圖上向上劃動,熊廷弼估算著距離。若以開原或建州為基地,明軍向北拓展的話,十裏一堡,三十裏一寨,推進數百裏也沒問題。

    但要考慮到物資的運輸供應,熊廷弼的手指又往下縮,定在百裏左右。

    皇帝的問題不好準確回答,重建遼東的具體進展如何,明年是否風調雨順,糧食產出有多少,都是不能確定的事情。

    而向北拓邊,還要以遼東為基地,這些就都要考慮在內。光靠外運糧食來支撐,軍民加在一起要耗費多少?

    熊廷弼苦笑起來,覺得要把這些問題都向皇帝說明才好。萬歲對於拓邊擴張的熱切,他是清楚的,可也不能太過急躁。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