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二百八十一章 教育體係不好改呀(2/2)

    所以,朱由校覺得大明的教育體係的職責還不夠清晰。而提學官的職責在於監督儒學教育的實施和教育成效的測定,就更不太符合皇帝的心思。

    儒學,還是先秦時的儒學嗎?現在盛行的程朱理學,也不過是儒學的一個分枝,一個解釋者罷了。

    即便是拿著先秦時的儒家經典,曆史發展了千年,還會完全適應社會嗎?

    朱由校不認為是這樣的,更不認為有哪家學說是完美的,可以亙古不變的。

    法家有沒有可取之處?墨家是不是包含了一些原始的科學?老莊之學呢?

    所以,要打破儒學一家獨大,要兼收並蓄、百家爭鳴。

    朱由校也沒有把某派哲學抬高到獨尊的地步,什麽叫與時俱進,他比誰都熟悉這句話。

    “小學資格暫不涉功名。”皇帝繼續緩緩說道:“隻是在賦稅上有些減免,讓老百姓更有讓自家孩子讀書學習的積極性。”

    意識到皇帝的目光投過來,老董趕忙躬身道:“萬歲,有意讓禮部派人前去各地方主持考試?”

    朱由校也沒拿定主意,畢竟不是類似高考那樣的級別,由各縣主持也夠了。可他關注的是長遠,要整改的是大明的教育體係。

    推行小學教育首先要建學校,大明地方也有很多官學,什麽府學、縣學、社學,但學的不一樣,連老師都成問題。

    撓了撓頭,皇帝自失地一笑,說道:“三五年後的事情,還不急,且讓朕再思慮思慮。”

    董其昌也知道這件大事並不容易辦成,皇帝既然已經意識到了,他才不多嘴呢!

    老董告退而去,皇帝在禦椅中輕撫額頭,終於是苦笑出來。

    想得簡單了呀,要改革教育體係和教育內容,你連足夠的老師都沒有。

    而要培養老師,建立師範學院是正常的程序,但那些隻想著當官入仕的讀書人會去嗎?

    還是少英院最好,白紙一張,可以任由自己塗抹。那些孩子,也隻有從小教育,才不會沾染那麽多迂腐的壞毛病。

    “去少英院問一下,期末考試的時間定下來沒有?”皇帝突然抬起頭,對著宮人吩咐道。

    ………………………

    科舉因為平遼戰事而拖遲一年,盡管引起了不少轟動,但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讀書人心中不滿,可也不敢鬧事,生怕被取消了資格,再也沒法魚躍龍門、入仕當官。

    再想想太祖曾取消科舉十餘年,而現在隻是延後一年。相比之下,已經足夠幸福了。

    但有心人恐怕會發現,吏轉官的速度並沒有停止,甚至還有加快的跡象。而且,朝廷製定的相關章程越來越周細,越來越正規,越來越公平。

    可即便是有心人,也不會完全知道皇帝的計劃。

    通過吏轉官,不僅使胥吏有了晉升空間,削減他們得過且過、違法賺取私利的欲望,更是逐步建立了類似公務員考試轉正的程序。

    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學識不算淵博,可也足夠了。當官兒嘛,不需要出口成章、落筆成文的大學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