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八十九章 獨一無二的《永樂大典》(1/4)

    盡管《大明論壇》報上已經預告了大災患的來臨,但有多少人相信,卻很令人懷疑。

    包括徐光啟和陳子龍在內,連他們都不是很確信,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

    但皇帝卻是非常認真,不斷給地方督撫下旨,要他們做出防災抗災的預案,並大力建設水利設施。

    在平叛戰爭消耗巨大的情況下,皇帝還能拿出內帑對基礎設施進行投入,可見皇帝的重視程度。

    除了將北方各省的徭役轉為本省內的水利、道路建設外,皇帝還給徐光啟等農業專家布置了任務,對早熟短季作物進行實驗,挑選合適品種,總結種植經驗。

    冰河期的大災患持續時間長,但也不是隻在一省一地肆虐。先是陝西,後是河南,再是河北和山東,連江南地區也會受到影響。

    這樣大範圍的災情,需要多方麵的準備,移民是一個辦法,但也不能把受災省份的百姓都搬空吧?

    所以,朱由校的思路是能種就種,不管是蔬菜,還是作物,能吃就行。而短季早熟的,因為需要的時間短,相對來,受到災患的影響也較。

    就象現在的遼民安置,已經過了春的耕種季節,總不能守著荒地光等朝廷救濟吧?

    搶種補種,什麽蘿卜白菜,什麽玉米、綠豆、毛豆、花生、苜蓿等等,能在夏種的作物統統都來。人不能吃的,能喂牛馬的也行。

    盡管著急,可皇帝還是相信農學家,挑出來的這些作物都是短季可熟,能解決一些問題的。

    陳子龍作為徐光啟的弟子,也參與到這項工作之中。再過幾,等蕎麥的種子搜購完,他便要和幾位農學家前往遼東,指導種植,並詳細記錄。

    沒錯,蕎麥也是徐光啟等人挑選出來的短季作物,還是一種能吃的糧食作物。

    農諺道: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不進種蕎麥。因為種種原因,地還閑著,或者趕茬口,又不想讓地閑著的,這個時候,播種蕎麥正當時,正應時呀!

    而影響蕎麥大範圍種植的原因也很簡單,產量很低,種起來不劃算。所以,在肥沃的土地,農民很少種植,隻有那些貧瘠地才種。

    但遇到了嚴重幹旱的年景呢,河裏沒水,井裏沒水,到了立秋才下了一場雨,也隻能種蕎麥了。

    立秋前播種,兩個月就能成熟,蕎麥可算是能直播的生長期最短的大田作物了。

    啥,蕎麥不好吃。那你去啃草根樹皮吧,蕎麥再不好吃,也比觀音土能活命吧!

    陳子龍等人前往遼東,還準備試驗一下皇帝所的鮮食農作物。

    按照皇帝所的道理,玉米種了可能生長時間不夠,等不到成熟,氣就涼了。

    那不要緊,也別等它成熟,就趕緊收割、存貯,人為地縮短生育期。這樣收下來的嫩玉米就叫鮮食玉米,植株還可以做青貯飼料,用來養牛、養羊呢!

    除了鮮食玉米,還有鮮食大豆,鮮食花生等等。

    徐光啟等農業專家開始也被這怪異的名稱搞得有點蒙,但細琢磨還是有些道理的,也不知道皇帝是怎麽想出來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