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八十三章 馬市見聞(2/4)

    而小鏡子就是一萬三千元,二十二兩銀子,差不多也是當時一頭牛或一匹相當不錯的戰馬的價錢。

    馬市交易還真不是宰大頭,價格定得比較合理,畢竟中華商會是打著長期買賣的念頭。

    即便如此,他們的賺頭也是極為豐厚的。特別是鏡子這種奢侈品,他們從皇家拿貨,除去運費,差不多還能賺三分之一的暴利。

    至於皇家,那就隻能稱之為暴利暴暴利了。成本和工價,連鏡子價格的零頭都算不上,簡直是黑心透了。

    三百六十兩銀子,五百銀元?!這對於普通人,那是不敢想象的巨款。

    但對於蒙古台吉來說,雖然也是一筆不小的錢財,可並不是拿不出來。

    同明朝社會一樣,窮的是普通牧民,富的則是台吉、貝勒,誰沒個上百萬幾百萬的身家?

    當然,財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體現的,那就是成群的牛羊馬匹。

    一頭牛差不多一萬多,一麵大鏡子也就二十多頭牛嘛;要是上好的馬匹,就更值錢了。

    明朝初期,為了獲得足夠的馬匹,明朝是強迫民間養馬供官府征用,但是民間老百姓不願意,寧願弄死馬賠錢也不願意養馬供官府征用。

    後來,因為缺乏馬匹,明朝不得不改為收購,即花錢從民間買馬。

    隨著這項政策落實,河北山東一帶湧現了大批私營馬場,專門養馬向官方銷售。

    因此,買馬的價格一般在10-15兩之間浮動。民間的馬車運輸業也因此蓬勃發展。

    到了明朝後期,因為對蒙古的貿易通道打開,可以從蒙古大量購買到更便宜的馬匹,便停止了在民間采購馬匹,導致河北、山東的私營馬場紛紛倒閉轉行。

    雖然從蒙古買馬更便宜,但是明朝官方采購來的馬的價格並沒有降低。差價嘛,不用想都知道到哪去了。

    到了明朝末期,隨著河北山東馬場的大規模倒閉,以及後金叛明,從蒙古買馬成本激增,高峰時達到了五十兩銀子一匹。

    現在馬價還未達到高峰,朝廷又從右翼蒙古加大采購馬匹的數量,貪腐官員被嚴懲了一批,使得馬價被壓到十五兩以下。

    隨著廣寧的光複,左翼蒙古諸部的邊貿再開,馬匹牛羊的價格將被再次壓低,這也是有利於明國的好事。

    上好的戰馬稍貴點,拔給飛騎兵使用;龍騎兵則要求不高,能夠騎乘趕路就行;輜重炮車啥的,普通的馱馬也能勝任。

    如果估算絲綢、布匹、鐵鍋,甚至是鏡子的價值,與牛馬進行交易,明國是穩賺不虧的。

    但蒙古人也不認為吃虧,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必須品,牛馬羊在他們眼裏,價值也不是那麽高。

    所以,開馬市是個雙贏的局麵,各取所需,誰都覺得挺好。盡管明國占著主動權,經常以此作為挾製蒙古諸部的經濟手段。但關了馬市,蒙古人肯定跟你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