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章節被封了(2/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屈原已被罷免。後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裏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隻是六裏,沒有聽說過六百裏。”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於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於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隻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麵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麽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眜。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麵。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麽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係!”懷王終於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隻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裏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於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臣並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易經》說:“井淘幹淨了,還沒有人喝井裏的水,使我心裏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麵走,一麵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麵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麽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隻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隻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麽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麽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麽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讚。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麵,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後,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後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吊屈原。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誌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嚐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遊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鵩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麽了。

    屈原被傳為神明,帶來神作。

    因為他真的去過神境,看到過神明,哪裏叫做桃花源

    公園前340年楚國丹陽迎來了它的陽光,在春天,花朵綻放。

    最美的一朵——屈原出生了。

    花朵需要陽光滋養。

    幸運的是,屈原遇到了——楚懷王。

    楚懷王(約前355年-前296年),又稱熊槐,羋姓,熊氏,名槐,出生於湖北廣陵,楚威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繼位早期,楚懷王任用屈原等人才,積極改革變法,抑製貴族,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

    這段時期楚懷王極力閃耀著,嗬護著屈原。

    後任用佞臣子蘭、靳尚,寵愛鄭袖,排斥屈原,為人利令智昏,國事日非。最後被秦昭王所騙,監禁於秦國至死

    屈原的太陽垮了,楚國的黑暗也將至了。

    熊槐是楚威王之子。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到楚威王後期,國勢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楚國成了當時諸侯中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楚威王十一年(前329年),楚、秦聯合伐魏,期間魏賂秦上洛,於是秦國倒戈,魏國在南陽擊敗楚軍,是為陘山之戰。同年,楚威王去世,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楚懷王五年(前324年),惠施主張以韓魏合齊楚,因此魏國以太子魏嗣(即魏襄王)入質於齊,公子高入質於楚。同年魏嗣返魏。楚懷王六年(前323年),楚國打著送魏公子高回魏國奪太子位的旗號,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今河南睢縣)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一雪陘山之恥。同年,秦、楚、齊舉行齧桑會盟。次年,因魏惠王恥於襄陵之敗,張儀趁機遊說魏王推行連橫,提出聯合秦魏韓來攻打齊楚的主張,並擔任魏相。楚、齊聞訊想要攻打魏國,因雍沮勸阻而作罷。

    楚懷王七年(前322年),因齊國封與楚國有舊怨的靖郭君田嬰於薛地,楚王大怒,想要攻打齊國,因公孫閈的勸說而作罷。楚王又派昭陽向田嬰提出用數倍之地來交換薛地的請求,田嬰不同意。

    楚懷王八年(前321年),韓國想要用中原之地交換魏國的上黨地區。因這樣交換土地會使韓魏壯大,楚國和趙國陳兵邊境,逼迫韓魏取消了這次交易。

    楚懷王十年(前319年),楚國因謀劃滅越,在廣陵(今揚州)築城。同年,楚懷王稱張儀“不忠不信”,施壓魏國驅逐張儀,而公孫衍則得到東方各國的支持而升任魏相。至此,合縱的形勢便形成了。

    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東周賜胙於楚懷王。這一次合縱中,一說楚軍未見出兵記載,一說楚國出兵奪取新隍、於、長親之地。義渠亦乘機起兵擊敗秦軍。魏、趙、韓三國則出兵函穀關與秦交戰,被秦國擊敗。由於本戰中魏國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出使楚國,要和秦講和;同時楚國大臣杜赫也指出楚國正麵臨著“東有越累,北無晉,而交未定於齊、秦,是楚孤也”的困境,希望與秦國和談。於是五國紛紛退兵。次年秦軍乘勝追擊,大勝韓趙聯軍,合縱宣告失敗。

    楚懷王十二年(前317年)開始,楚懷王任用屈原進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勵耕戰、舉賢能、反壅蔽、禁朋黨、明賞罰、移風易俗”等。由於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加之楚懷王聽信了上官大夫的讒言,這次改革最終失敗了。但是,部分新政仍然得以推行。

    楚國的餘暉仍在。

    楚懷王十四年(前315年),秦軍在濁澤擊敗韓國。韓王為同秦國講和,約定與秦國一起伐楚。楚王用陳軫之計,騙韓王說楚國已經出兵救韓。韓王中計,取消了和秦國的和談。秦兵再至,楚國卻沒有履行救韓的承諾。此時韓國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大敗,不得不向秦國求和。

    同年,齊國趁秦、韓、趙、楚勢力都困在韓國戰場(一說此動機附會馬陵之戰,不可信)、且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的時機,出兵伐燕。楚懷王十五年(前314年),齊國成功吞並了燕國,震動天下。

    當時,楚王欲聯合趙、魏等國一道伐齊,來使燕國複國。楚國甚至許諾向魏國割地六城,來確保魏國能留在同盟中。然而,秦國卻以救齊之名出手幹預,一邊出兵攻下魏國的曲沃(毗鄰函穀關,與山西名城曲沃為兩地),一邊聯合韓國對魏國進行外交施壓,從而逼迫魏國退出了合縱伐齊的聯盟。於是這次伐齊便作罷了。燕國在兩年後才得以複國。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楚國轉而與齊國結盟,北圍秦國的前一年攻下的曲沃、以及於中地區(地處商於),來扼製秦國東出。

    一說同年,越王無彊發兵攻打齊國。齊王為了避免戰禍,竟寫信勸越王轉而攻打楚國。信中稱此時“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裏,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兵力分散,是越國伐楚的良機。越王聽從。於是楚王不得不調兵擊退越王的軍隊。

    同年,在齊國的幫助下,楚國已經攻下了秦的曲沃,將要繼續進攻於中。

    此後,秦國想要斷絕齊楚之交。楚懷王十六年底至十七年年初(前313-312年),秦惠文王與魏襄王在臨晉、蒲阪(兩地隔黃河相對)會盟,會上討論到分化齊楚的問題。期間,楚大夫景鯉出使秦國,也跟隨秦王參加了這次會議。此時,楚王仍然較為重視齊楚之交,他擔心景鯉的這一舉動會使齊國誤會楚國暗中與秦、魏交好,便責問了景鯉。

    其後,秦國繼續離間齊楚。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年末,張儀出使楚國,欺騙楚懷王說,如果楚王斷絕和齊國的盟約,秦國就會將六百裏商於之地歸還給楚國。懷王中計,不顧陳軫的勸阻,與齊國斷交。但秦國卻遲遲沒有兌現承諾。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年初,楚國調動此前北聚邊境的景翠一軍,包圍了韓國的雍氏(今河南長葛)。韓國派冷向向秦國求援。與此同時,齊國、宋國也發兵圍攻魏國的煮棗(今山東東明)。

    麵對以上五國大戰的局勢,秦惠文王口頭答應了救韓及聯魏攻楚的方案,但還是心存觀望。而楚懷王則派出昭魚、屈匄在邊境與秦國談判,試圖爭取秦國。隨後,秦國大臣甘茂力勸秦王伐楚。他和縱方的蘇秦都已看出,如果秦國不及時救援、拉攏魏韓,魏韓就會投向楚國的陣營。因此秦王下定了救韓伐楚的決心。同年,張儀聲稱前一年隻許給楚國六裏地,秦楚關係徹底破裂。戰爭一觸即發。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春,由於秦國已經表態,加之憤於被張儀欺騙,楚懷王決定發兵攻打秦國。陳軫勸楚王繼續與秦國議和,一同攻打齊國,楚王不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