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星雲大師智慧感悟課全集)

正文 第24章 適時謙恭退讓,不爭也是福(1/2)

    【藏經閣】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永嘉禪師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兩虎相鬥,兩敗俱傷,說的都是相互爭鬥造成的兩兩吃虧的後果。在對方咄咄逼人的時候,自己退一步反而比相互爭鬥更具有力量。這不是懦弱,而是退回一步,讓自己擁有海闊天空。

    《老子》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說的就是人應該像水一樣,滋潤萬物但不與萬物相爭。在《莊子·山木》中,描述了一種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在飛行時不敢在前邊,也不敢在後邊,就連飲食也不爭先,它隻吃別的鳥剩下的食物,從來不和其他的鳥奪食,自己的食物被搶去了,也不會再去搶回來。它非常柔弱,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東西傷害,也不引起鳥群的排斥,從而遠離禍患。

    這種意怠鳥能夠終日優哉、遠離禍患,正是因為懂得示弱、懂得不爭。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做到這樣,很多事物都是在狂妄、囂張、追逐和強硬中消逝滅亡。

    而隻有學會退讓,隻有懂得吃虧與讓步的好處,像意怠鳥這樣,與人不爭,才能與己方便。

    清代大學士張英在京做官時,忽然有一天,收到老家的一封來信。原來,是張家人和鄰居因為一堵牆而鬧起糾紛,張英考慮再三,給家裏寫了一封勸他息事寧人的信,信中有這樣一首詩:

    千裏來書隻為牆,

    讓人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接到信,羞愧難當,當即撤了訴狀,向鄰居表示不再相爭。鄰居也被張家人的一片至誠所感動,表示也不願繼續鬧下去。於是兩家重歸於好,各讓三尺。這在當地一直傳為佳話。

    一段佳話,留下了“吃虧是福”的千古趣談,也留下了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各自讓步,卻換來了兩家人融洽的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有人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我們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都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相交相處。在人際關係中,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難免會發生問題。若想與他人和平相處,就要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在原則範圍內,適時地示弱,懂得吃虧和退讓,既是一種包容的胸懷,也是一個友好的信號。

    《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說的是:天地宇宙對於謙下者總是采取保護措施的,而不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所以奮力爭搶來的東西也許會成為有餘,補他人的不足,到頭來反而會得不償失。有時候即使財富、名利真的理應屬於你,因某種情況你沒有得到,那又怎樣呢?不如讓自己灑脫些,心胸開闊些,甚至甘願承認自己是弱者,這些都沒有關係,如果始終讓不快的情緒壓抑積蓄,那麽最終受傷害的將會是自己。星雲大師說:“在遇到波瀾的時候,唯有用豁達的胸襟麵對,才能讓生活充滿朝氣。”所以,“深水緩流,淺水急瀑”,如果人們能夠做到不爭鬥不計較,遇事看得淡一些,那麽心態也會變得更加平和,人生會變得更加從容、快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