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教民信仰目標的實相(2/3)

    總而言之,近代教民心目中的天主,大體上是一位創世主,全能的男神和威嚴的長老。

    第二節  聖母崇拜

    聖母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她是純潔的童貞女,是生耶穌的“借胎者”,但她不是神。應當說,天主教原義中也有聖母崇拜的痕跡,但在中國這一點似乎表現得更為突出。在庚子年義和團運動中,身陷困境的教民總是誦念《玫瑰經》、《聖母串經》等乞求聖母保佑苦難中人的經文,他們還將銀錢獻於聖母,或者戴著聖母聖牌,也是為了求得聖母的保護。而臨刑的教民幾乎都要大聲呼喚聖母瑪利亞之名,以此來緩解恐懼的心理,更有不少人懷著“跟著聖母升天堂”的信念從容就死。

    不僅在危難時刻,日常生活中的教民對聖母也有著特別強烈的感情。在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播史上,不少中國人被栩栩如生的聖母像所吸引,“人人都向聖壇上、圖畫中的聖母像敬禮,習慣地彎腰下跪,在地上叩頭”。其虔誠連神父都感到不安,怕人們誤以為他們信仰的上帝是一個女人。而在前述皈依研究中提到的教民白本篤原為一柱香教成員,後因長期與基督教徒爭論,不自覺地接受了基督教義,但最後促使他皈依的是聖母的“托夢”。看來在所有教義中給這位初入門者印象最深的還是要數聖母。

    那麽,在中國教民心目中,這位聖母究竟是何等模樣呢?

    我們在教民常用的經文書《聖教日課》中看到了零星的描述,例如:“甘飴的母親。罪人的托賴,病人的依靠。……天地的元後。”這些文字確實打動了中國教民。他們中有的認為聖母“代表上帝的母親和萬後之後。”,既是賢妻,也是良母;有的則說聖母是“罪人之杞、憂苦之慰、病人之愈”,而在實際生活中也總有病人自稱是得到了聖母的撫慰後痊愈的。不僅如此,聖母在中國還有著基督教原義所沒有提及的能力,能像觀音菩薩那樣“充當生育女神的角色”,給教民帶來胖兒子。在義和團運動中的聖母還能打仗,現代兵器也無奈她何。

    至於教民心目中的聖母形象,有時像教堂裏的畫像,“一美麗女人,身穿白衣”;有時則有些像中國人,“蒙黑包頭的婦人”,或者“身穿花飾衣服,頭戴金冠,滿身異香”。

    總之,聖母是美麗、仁慈且法力無邊的。在天主仁愛功能退化的同時,聖母倒更像是“救世主”。近代教民雖然已不會像早期信徒那樣把聖母叫“娘娘”,但在崇拜心理上仍然與中國傳統的女神崇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中國的女神崇拜曾引起了不少人類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女神媽祖和觀音作為仁慈和憐憫的女神仍然受到廣泛的崇拜”。而在中國民間活躍著的某些民間教門所崇尚的“無生老母”更是具有無上的地位。這種女神崇拜的形成除了受殘留的對女性性器官崇拜的影響外,還與傳統文化的特性有關。農業文化崇尚生命,而生命的直接來源是女性。一般說來,女神崇拜能使“普遍的生的快樂消滅了對死亡的恐懼”。雖然中國鄉土信仰並非以女神為中心,但對生命的熱愛使得女神作為生命的代表而被推崇。而中國社會中賢妻良母的形象特點也造成人們將仁愛的品格送與女神,而非高高在上的男神。有的學者認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父嚴母慈深入人心,人們對慈母懷有無限的依戀和深厚的敬慕……那些在佛教和道教中象征慈母的女性神,特別受到中國老百姓的熱烈崇奉”。這也許反映了人們的某種希望:用女人的溫和抑製世界的冷酷。由此也導致了某些中國女神的法力無邊,而她們的地位也是生活中的女人所無法企及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