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義和團運動的文化層析 拳民信仰的政治寓意(3/5)

    相對來講,對外征討的羅成、羅通父子和薛仁貴、薛丁山父子的處境要好得多。固然也有奸臣撥亂其間,但這些人(羅成除外)基本上還是凱歌進行式地打垮外夷,遠播國威,最終得大凱旋、大富貴。

    這一類戲曲小說人物得到義和團的香火,從期望值上講,實際上反映了團民們兩個層次的意願:一是驅逐洋夷於國門之外;二是遠播國威於海域外邦。於前者,義和團有種種殺洋滅教的行為和宣傳;於後者,則有紅燈照飛到俄、日,放火燒了洋鬼子首都,以及西洋各國起了義和團的傳說。楊、嶽、薛、羅諸人代表著衛國的幹城,義和團尊崇他們,模仿他們,也是渴望成為這樣的幹城:自衛身家,翼戴社稷。

    義和團的這種期望值同現實的社會政治矛盾相撞擊,則表現為較之期望要更為複雜的政治心理。朝廷的態度曖昧,兩宮的戰和衝突,官員的明槍暗箭,使團民們有意無意地用古代抵禦外侮時忠奸鬥爭的格局,來框架他們現在所處的境況。顯然,他們就是當時的楊家將和嶽武穆,而朝中的潘仁美與秦檜也自有其人。義和團運動期間關於“李鴻章賣江山”以及奕勖、袁世凱等不忠於朝廷的傳說在城鄉滿天飛。解放後史學工作者在天津調查,當過團民的老人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流傳的關於李鴻章賣國的歌謠,不是說“裏勾外連李鴻章”,就是講“賣國奸臣李鴻章”。在袁世凱受命出任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之後,團民們順理成章地稱他是“欽差袁奸雄”。在義和團的心目中,奸雄當道,裏通外國,迫害忠良,破壞抗敵事業的古代對外戰爭的政治鬥爭格局,又一次在他們身上重演了。堅信“清家出了奸臣”的義和團,在向楊家將和嶽飛上香的時候,實際也是在發泄他們對自己懷一腔報國之誌卻迭遭迫害境遇的憤懣,和表達對奸臣當道,誤國殃民即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政策的怨怒。

    四、武林好漢

    象黃三太、黃天霸、武鬆這樣的武林好漢,是義和團的又一類崇拜對象。在民間戲曲小說中,這類人物均屬粗豪的武林中人,好名任俠,講武林道義,但對官府無惡感。黃三太綠林出身,隻因想盜取皇家之寶而揚名,卻鬼使神差打虎救了皇帝的駕,被賜黃馬褂(這正是許多義和團所喜歡穿著和供奉的),結果父子兩代(三太、天霸)都化為朝廷鷹犬,在清官麾下賣命地去懲惡揚善(特別是懲治那些“采花淫賊”),甚至去討伐那些昔日的綠林同道。而武鬆其人,在性格上與黃氏父子不無相通。著名戲劇評論家黃裳說:“至於武鬆,那一連串的行事,就也脫不了報恩。‘打虎’之後,縣官大加賞識,聘為都頭,武鬆滿意極了。非常忠心地在做事,還為了縣官的私事,到京師出差去。風光得很,也滿意得很,其實對現狀是沒有什麽不滿之處的。如果不是潘金蓮事件,他是很可能在陽穀縣工作下去的。”後來他在孟州牢營為施恩奪快活林,在張都監麾下辦事之勤勉,都說明如果碰上了清官,他是完全有可能成為更早的黃天霸的,隻不過由於機緣不巧,才成了草莽綠林(可巧的是武鬆最為人稱道的事跡之一,也是懲治害死其兄的奸夫淫婦。這種巧合,實際上閃露出農民對洋人“淫行”的痛恨,希望加以懲治的心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