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義和團運動的文化層析 拳民信仰的政治寓意(2/5)

    二、俠義英雄

    有兩個“武將”出身的曆史人物,通過戲曲小說獲得了民間婦孺皆知的聲名,他們就是關羽和秦瓊。在民間,他們的曆史真實形象早已淡漠,老百姓在某種意義上是把他們當作“俠義”概念的形象表征來認同的(盡管關羽的神格與神效都要高一些)。同樣,在義和團運動中,他們也獲得了相當多的崇拜和相當高的附體率。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統計,在義和團上法時,關秦二人附體次數多還是唐僧師徒附體次數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從現有的記載來看,上述兩者出現的幾率都是最高的。在民間戲曲說唱中,.關羽和秦瓊都是最夠“哥們義氣”的主兒:關羽非但忠於桃園之盟至死不渝,而且敢於“拚將一死酬知已”,置主公軍令於不顧,華容道上放走了束手待斃的曹操(等於把劉備的興漢大業付諸東流),隻因曹操曾經待他不薄,言而有信,民間戲曲甚至還杜撰了《三國演義》中所沒有的《關公斬貂嬋》的劇目,以渲染其不近女色的豪俠之風;秦瓊也有類似的風格,身為官府捕快,原本擔負追拿劫匪的責任,隻因劫“皇杠”的“賊人”是他的結義兄弟,就視王法等蔑如,在賈家樓當眾折了靠山王楊林的龍簽,撕了他的龍票,為了朋友,塌天大禍一個人擎著,這種為了“私義”而不顧“公事”的品格,正是多少年來農民的結盟集團所心往神係的。

    義和團團民對關、秦的信仰崇拜,說明了他們在追求一種強固的結盟精神,這種結盟精神是任何農民在結夥起事時所須臾不可或缺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在嚴酷的外界條件和官方的壓力下,隻有講究義氣,互救互助,互不相叛,才有可能生存。誠然,我們可以認為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對外的,以民族主義為旗幟的農民運動,但實際上運動的內涵卻相當複雜,它包含著錯綜交織的民族矛盾、信仰衝突、風俗扡格、區域小群體衝突以及官民矛盾等各色矛盾與衝突。農民要救國也要自救,類似於以往朝代末期的那種自救(學術界已經證明了庚子年的華北大旱與義和團運動的勃起有相當大的關係)。在某種意上,恰恰是“聯團抗洋”的王公權貴們漠視團民們的自救欲望,同時朝廷剿撫不定的政策和一部分地方政治軍事勢力對團民的仇視與鎮壓,才使得關、秦式的結盟講義精神,在團壇內部顯得分外突出。

    三、報國英雄

    義和團信仰和尊崇的第三類對象,是一些在抵禦外侮或對外戰爭中表現傑出的報國英雄。其中又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抵抗侵略者,一是征討外夷者。前者以楊家將和嶽飛等為代表,後者以薛仁貴父子和羅成父子為代表。

    楊家將與嶽飛的故事原型所處的是一種華夏民族外患當頭的時代,事跡本身就淒壯慘烈。而這些原型人物進入民間戲曲之後,經過藝人的加工塑型,使他們處於外敵當前而又內臨昏君與奸臣當道的困苦異常之境地。為了突出楊家將故事的悲壯性,戲曲小說虛構了一個因把女兒送給皇帝當小老婆(西宮)而驟貴的奸臣潘仁美(原型潘美並無此事)。潘家為了私怨,不顧國家利益,一而再,再而三地迫害楊家,甚至不惜與外敵勾結。在奸臣和外敵內外勾結的雙重打擊下,楊家一門忠烈損失殆盡,僅餘一脈單傳仍然為國戍邊,抗擊侵略,甚至一門寡婦也要奉旨出征,拯救江山社稷於危亡之中。嶽飛故事則更是意味著一種難以言狀的淒烈:合忠臣良將為一身的嶽飛,一次次地抗擊金兵,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也一次次地挽救了那個昏君趙構的性命,可是卻迭遭打擊陷害,最後慘死在風波獄中。戲曲故事中那個原來實有其人的秦檜,則被渲染成一個金人派來的奸細,比潘仁美還要不堪與險惡。這類忠良報國的戲曲故事的主題雖然是在宣揚為國效忠不避艱險,但也暗示了朝廷的昏庸無道,忘恩負義。有意無意之間,忠良的任勞任怨,以身許國與昏君的聽信讒言,荒淫無道形成鮮明的對照。一股為忠良抱不平的怨氣沛然充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