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義和團運動的文化層析 拳民思維的進步與蒙昧的二重性(5/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指出僅有的幾種確實重要而中國文化中沒有的機械元件:1.螺絲釘。2.斯提西比烏斯雙壓水泵(液體的壓力唧簡)。3.鍾表裝置。其中螺絲釘是首要的。螺絲釘在機械學上的意義是可拆卸性,有了螺絲釘,機械就意味著可以拆裝修理換件。而中國傳統的機械沒有螺絲釘,各部件之間采用鉚釘相聯。在思維結構上,前者是可分析拆解性思維的產物,而後者為整體性思維的產物。義和團在心裏認可了螺絲釘的重要性,就意味著他們的傳統思維結構有了一點鬆動。這種鬆動如果是發生在已置身工廠的“前農民”身上,也許還說上不有多大普遍意義,但出現在義和團身上,卻不能不說明中西文化衝突已達到了相當的深度--人們(包括文化閉塞的農民)的思維結構也出現了鬆動(雖然很細微)。

    然而,義和團這種思維的進步,卻偏偏要附在“飛升法術”這種荒誕迷信的背後透出信息。在義和團運動中,進步與蒙昧就是這樣相互糾葛,進步因素被掩蓋在迷信之下。曆史的進步再一次顯出了自身的曲折。

    三、對西方認識的深化與文化自大的虛矯

    透過義和團某些充斥巫覡氣息的揭帖告白,我們不僅可以發現自反洋教鬥爭以來一脈相承的鄉村民族主義的合理因素,而且還能發現,義和團的農民對西方的認識已經多少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比如,在八國聯軍大舉入侵時,義和團傳言:“刻下蒙古王帶兵將俄國占據,日本國京城亦被紅燈照用法術燒去一半。”這說明了在義和團裏有不少人知道俄國是在中國的北部、靠近蒙古,而日本則是東邊的海上島國(需騰空飛升的紅燈照方可駕臨)。對西方列強地理位置的了解,也意味著對西方認識的深入。京津失陷後,義和團為激勵士氣,宣揚前階段失利是因為“時候未到,彼等操之過急,故大受創。我輩待時而動,時至則恢複京津,如拾地芥耳。且英俄雖稱大國,而其地不過中朝三、四省,其人數不過中朝一、二省,何足懼哉!”雖不準確,甚至錯誤(如麵積估計),但也有相對近似的方麵(如對英、俄人口的估計),這種對西方的了解,已不限於反洋教階段的僅僅分別出國名,而有了量的模糊測定。義和團運動期間流傳的“攔江鎖”的故事,曾提到老百姓打造攔江鎖是為了擋住洋毛子,因為“你看老印度當了英國的下邦,那夠多難受哇!”說明義和團裏有人知道了英國與印度之間屬於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從而進一步意識到了亡國奴的痛苦。與此相關的是,義和團的農民已經明確而普遍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存在,就是為了最終瓜分中國,而絕非象某些慣於妥協的政府大員認為的那樣,洋人僅僅是要占些商業與金錢上的便宜。而義和團的行動的最大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免被割據。”這種認識,雖然伴隨著要殺盡洋人的盲目排外情緒,但不能不說是感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狼子野心的本質。

    然而,義和團的認識深化,卻被淹沒在一片文化自大的虛矯裏。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的自我感覺充斥在負載這些認識的宣傳品的字裏行間。對西方列強的了解清晰了一些,認識深化了一些,可是從幻想一條鐵鎖鏈再加幾門土炮就可以止住列強的殖民野心,到訛傳紅燈照騰空飛升去敵方京城放火,無不透出文化中心主義的想當然。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