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義和團運動的文化層析 拳民思維的進步與蒙昧的二重性(2/5)

    一、刀槍不入與槍炮之用

    迷信刀槍不入的法術是義和團的文化特征之一,使用關張趙馬式的武器是義和團的作戰特征之一。由於這兩個特征,以致於有的研究者居然認為,義和團由於宣稱能憑借超自然的力量而達到刀槍不入,而且“因為他們排外,他們寧可用舊式刀矛,而不要槍炮。”當年國門初開,太平天國的農民雖無“師夷之長技”的明確認識,在利用洋槍洋炮方麵,卻了無忌諱,一時競走在了清朝後來的洋務派巨鎮曾、左、李的前頭,一時太平軍火器之盛,令湘淮軍咋舌,若非西方列強有意偏袒,添置洋火器的競爭,還不知鹿死誰手。幾十年過去了,義和團的農民是不是真的象有人說的那樣,寧可用刀矛,而閉上眼睛不認洋槍洋炮的賬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證明,盡管有迷信的翳障,卻很少有義和團否認洋槍洋槍的優越性。他們不用洋槍,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有太多的資料證明,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團民們不僅沒有排拒洋槍洋炮,反而盡一切可能,利用所有機會收集洋槍洋炮,學習、利用和掌握它們。目前還沒有見到一例義和團能掌握而故意廢棄洋槍不用的材料。

    在運動期間,義和團的主要武器是刀矛,他們雖屢屢宣稱由於配上刀槍不入的法術,他們靠刀矛就能戰勝洋人,但是他們同時又渴求獲得洋槍洋炮。義和團完全明白西洋火器在戰爭中的優勢地位。首先,他們希望能從正當渠道取得新式武器,他們曾多次向官方請求發槍,直隸總督裕祿就曾多次接到義和團這類申請,據當時我們前麵曾提及的戶部倉場侍郎劉恩溥的奏報,天津義和團在戰事緊急的情況下也曾向他請求撥發槍炮。當時一部分地方官也發給了義和團一些舊式槍炮。隻是數量太少,質量又差。直隸總督衙門就曾發給拳民的一些槍彈,“津沽拳民,徑赴軍械所領取洋槍子藥。”隻是這些槍大多為落後的獨子前裝槍。當正當要求不能被滿足時,團民們也會自行作主,打點“非法”的主意。如直隸蠡縣的義和團曾“聚集多人,競赴縣勒借槍炮,”並聲稱,“如不允必當劫署,搶獄。”連一律新式洋槍,裝備精良的武衛軍,義和團也打過主意,武衛前軍邢長春部駐紮保定,“時有拳匪稱羨協戎(指邢--筆者注)槍械馬匹甚為精壯,其黨曰,‘終當為吾輩用耳。’”一些拳民還搶過天津軍械所,“軍械所內存軍械,任拳匪隨便搶取,洋槍彈藥,搬運一空”。

    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團民手裏還是有一些洋槍和極少量的洋炮的,天津義和團擁有數量最多。據調查,天津義和團曾經短時間地編成過一個據說擁有1200人的“快槍隊”,共有“單打一”、“拐子炮”、“斜五眼”等各式洋槍一千多支和幾門洋炮。北京義和團次之,山東、河南、山西及東北的義和團也有少量洋槍。關於義和團洋槍的來源,據解放後健在的當過天津拳民的老人回憶說,他們的洋槍主要有三種來源,首先是從官方領來的:“到天津後,我們接到的‘單打一’(錫彈子、獨子槍),這種槍不能用,老是抽子,還有的根本打不響。以後又有了‘二人抬’,這些槍都是從總督衙門裏發下來的,聽說是張老師要的,後來還在武庫裏領到了‘鐵把子六響’,這種槍一下子能打六響。”其次是從清軍的散兵敗勇處劫來的:“我們的槍是從聶士成軍隊逃兵那裏繳來的。聶士成在八裏台陣亡之後,其部下經過北窪逃撤下來,在馬家寺東頭的老爺廟裏被我們圍起來,並繳了槍。光那次就繳了百十來支,其中有20來支拐子炮,20來支鴨子排,其餘的是些直五眼、斜五眼。”;第三種來源是民間富商大戶的私有槍。在義和團運動時,進口和自造的“洋槍”已經有相當的普及度,一些通商口岸附近的大戶人家,也有購置洋槍看家護院的。天津義和團的槍就有少數是由楊柳青、獨流送來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