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農村教育塑造的農民政治意識 嫌官心理與清官企盼(2/2)

    清官之“清”有兩重含義,一是司法之清明公正,斷案如神或者秉公執法,為民伸冤;二是生活上的清廉簡樸,不貪汙。兩者有時也難分彼此,司法上的納賄,也就等於經濟上的中飽,但頗有意思的是,民間故事傳說中諷刺貪官的內容偏多,而民間戲曲小說歌頌清官執法公正,懲惡揚善者居多,前麵重於經濟方麵,後者偏偏於司法方麵。似乎可以這樣說,在農民文化中,相對缺少執法公正而又生活簡樸的“清官”形象。隻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農民倒不會太反感;何況,在沒有權利保障的農民看來,清官的權威,必須具有非平民化的種種特殊的標誌,即所謂“派頭”,象包公那樣牙笏紫蟒,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前呼後擁,鳴鑼開道,才能夠為民伸冤,將一個個惡霸豪強,貪官汙吏,用狗頭、虎頭、龍頭鍘給鍘掉。

    曆朝曆代都有“清官”存在,民間戲曲小說裏的清官也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不過象民間戲曲小說裏描寫的那種為了老百姓不惜丟了身家性命,且無所不能的清官卻係子虛烏有。鄉間舞台上的清官形象,實際上代表了農民的一種理想的政治境界,借以發泄在現實生活中對貪官汙吏、皇帝國戚、惡霸強人的鬱結之氣,和企望政治清平之境的降臨。在這種境界裏,農民再不用擔心惡勢力對秩序的擾害,自有清官為他們作主。

    既嫌官、懼官又熱切地渴望清官,農民對於現實政治操作者的心態就是這樣複雜又矛盾。從本質上講,農民並不是不要官,仇官造反,殺官之後又要自己立官的農民。他們隻是企盼好官,隻要能執法公正,斷案如神,好官盡可以八麵威風得象包龍圖那樣。這恰是農民所羨慕和敬畏的官威與官派(缺乏官威官派的官員,縱使清廉也為農民所看不起)。所以農民起義者做了“官”之後,一方麵固然也追求公正,一方麵卻拚命講擺場,顯威風。農民的政治等級感、秩序感來自於小農經濟的生活經驗和受封建官僚政治支配的大傳統。這種經驗和傳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突破固有官民界限。他們期望一個井然有序、等級森嚴的政治格局,而一級級的官吏,則是他們政治格局中的應有之物。“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既是農民現實政治中的具體形象,也是他們理想政治中的一個環節。嫌惡從現實中來,而期盼的也是對現實的不恰當的誇大。至於建立在經濟近代化基礎上的諸如公眾參與之類的政治意識,已超出小農智慧之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